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1 病毒基本知识简介 | 第10-12页 |
1.1 病毒的概念、性质及特征 | 第10-12页 |
1.2 囊膜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第12页 |
2 重组病毒技术在大DNA病毒研究中的应用 | 第12-16页 |
2.1 重组病毒技术在非洲猪瘟病毒中的应用 | 第12-14页 |
2.2 重组病毒技术在牛痘病毒中的应用 | 第14-15页 |
2.3 重组病毒技术在虹彩病毒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3 虹彩病毒简介 | 第16-20页 |
3.1 虹彩病毒概况 | 第16-18页 |
3.2 虹彩病毒复制过程 | 第18-20页 |
4 石斑鱼虹彩病毒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4.1 石斑鱼虹彩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第20-23页 |
4.2 石斑鱼虹彩病毒的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研究 | 第23-24页 |
4.3 SGIV囊膜蛋白VP088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VP088诱导型表达重组病毒构建及筛选 | 第26-49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6-30页 |
1.1 细胞和病毒 | 第26-27页 |
1.2 质粒载体和受体菌株 | 第27页 |
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7-28页 |
1.4 细胞培养基及LB培养基 | 第28页 |
1.5 酶类及相关标准品 | 第28-29页 |
1.6 实验用试剂盒 | 第29-30页 |
1.7 其他溶液和试剂 | 第30页 |
1.8 常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和网站 | 第3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0-40页 |
2.1 GS细胞培养和传代 | 第30-31页 |
2.2 病毒的增殖 | 第31页 |
2.3 生物信息学分析及进化树构建 | 第31页 |
2.4 PCR扩增及重组质粒构建 | 第31-35页 |
2.5 重组病毒的获得 | 第35页 |
2.6 pET32a-VP088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35-37页 |
2.7 重组蛋白VP088的诱导表达 | 第37-39页 |
2.8 蛋白质浓度测定 | 第39页 |
2.9 重组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9-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3.1 SGIV ORF 088的序列特征、同源性分析和进化分析 | 第40-41页 |
3.2 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1-42页 |
3.3 质粒与病毒同源重组获得重组病毒并纯化 | 第42-44页 |
3.4 SGIV ORF 088基因的克隆和pET-32a-VP088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44-46页 |
3.5 pET-32a-ORF 088融合蛋白的表达、纯化和多克隆抗体制备 | 第46-47页 |
4 讨论 | 第47-49页 |
第三章 诱导表达VP088对SGIV感染细胞的影响 | 第49-6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9-51页 |
1.1 细胞与病毒 | 第49页 |
1.2 细菌培养基及细胞培养基 | 第49-50页 |
1.3 试剂盒 | 第50页 |
1.4 其他溶液和试剂 | 第50页 |
1.5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 | 第50页 |
1.6 实验仪器 | 第50-51页 |
2 实验方法 | 第51-55页 |
2.1 用TCID_(50)方法测定重组病毒滴度 | 第51页 |
2.2 荧光定量PCR(qPCR) | 第51-52页 |
2.3 荧光定量PCR引物设计 | 第52-53页 |
2.4 对病毒的复制的影响 | 第53页 |
2.5 Western-Blot检测VP088的表达情况 | 第53页 |
2.6 空斑测试实验 | 第53-54页 |
2.7 电镜观察 | 第54页 |
2.8 病毒的纯化 | 第54-55页 |
2.9 激光共聚焦观察病毒的进入 | 第55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5-61页 |
3.1 总RNA提取 | 第55-56页 |
3.2 噬斑实验和一部生长曲线检测IPTG诱导重组病毒VP088的表达 | 第56-57页 |
3.3 通过诱导VP088表达对SGIV复制的影响 | 第57-58页 |
3.4 重组病毒在复制子代病毒的产量依赖于IPTG | 第58-59页 |
3.5 荧光标记病毒粒子进入GS细胞的动力学分析 | 第59-61页 |
4 讨论 | 第61-63页 |
第四章 细胞骨架蛋白Actin在虹彩病毒SGI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初步研究 | 第63-7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3-66页 |
1.1 细胞、病毒培养和纯化 | 第63-64页 |
1.2 病毒囊膜蛋白样品制备 | 第64页 |
1.3 囊膜蛋白质谱鉴定 | 第64-65页 |
1.4 Western-blot分析 | 第65页 |
1.5 细胞微丝及与病毒共定位观察 | 第65页 |
1.6 电镜观察病毒释放 | 第65-6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3页 |
2.1 病毒纯化 | 第66-67页 |
2.2 囊膜蛋白电泳分离 | 第67页 |
2.3 来源于宿主的囊膜蛋白组分鉴定 | 第67-69页 |
2.4 蛋白印记验证Actin存在于病毒囊膜 | 第69页 |
2.5 细胞微丝与病毒互作 | 第69-72页 |
2.6 病毒释放时获得囊膜 | 第72-73页 |
3 讨论 | 第73-75页 |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4页 |
缩略语表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8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学术交流活动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