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2-14页 |
Abstract | 第14-15页 |
1 引言 | 第16-37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2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20-32页 |
1.2.1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功能定位研究 | 第20-22页 |
1.2.2 住房公积金制度公平性研究 | 第22-24页 |
1.2.3 住房公积金制度定量研究 | 第24-25页 |
1.2.4 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归属问题研究 | 第25-26页 |
1.2.5 住房公积金与保障房建设关系研究 | 第26-27页 |
1.2.6 住房公积金运营问题研究 | 第27-28页 |
1.2.7 住房公积金统筹层次问题研究 | 第28-29页 |
1.2.8 国外住房金融保障制度研究综述 | 第29-32页 |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32-3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2-3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1.4 研究重点、创新点与不足 | 第35-37页 |
1.4.1 研究重点 | 第35页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第35-36页 |
1.4.3 不足之处 | 第36-37页 |
2 住房公积金与住房保障的涵义及发展概况 | 第37-65页 |
2.1 住房公积金与住房保障的涵义与外延 | 第37-40页 |
2.2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一般理论基础 | 第40-43页 |
2.2.1 社会排斥理论 | 第40-41页 |
2.2.2 互助理论 | 第41-42页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42-43页 |
2.3 中国住房公积金与住房保障制度发展概况 | 第43-65页 |
2.3.1 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概况 | 第43-53页 |
2.3.2 保障性住房发展概况 | 第53-65页 |
3 住房公积金原有保障功能和效率弱化 | 第65-91页 |
3.1 住房公积金制度内购房保障功能存在局限性 | 第65-68页 |
3.1.1 现有住房公积金的保障功能单一 | 第65-66页 |
3.1.2 住房公积金贷款提高缴存者购房能力的作用有限 | 第66-68页 |
3.2 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面受限导致住房公积金保障功能扩展受限 | 第68-83页 |
3.2.1 住房公积金制度扩面难的原因分析 | 第68-71页 |
3.2.2 住房公积金缴费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第71-77页 |
3.2.3 住房公积金制度参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77-83页 |
3.3 住房公积金制度地区发展不平衡导致住房公积金总体保障功能提升难 | 第83-88页 |
3.3.1 不同地区间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存在差异性 | 第83-85页 |
3.3.2 住房公积金住房保障水平测度及分析 | 第85-88页 |
3.4 住房公积金制度所处宏观经济背景的变化 | 第88-91页 |
3.4.1 住房市场化进一步发展 | 第89页 |
3.4.2 新时期住房政策重心的转变 | 第89页 |
3.4.3 城市化加速发展 | 第89-90页 |
3.4.4 新时期住房公积金制度存在性的思考 | 第90-91页 |
4 中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91-108页 |
4.1 政府的住房保障功能与住房公积金的住房保障功能混淆 | 第91页 |
4.2 住房公积金制度具备社会福利性质的保障功能尚未完全实现 | 第91-92页 |
4.3 住房公积金作为政府调控住房保障的金融手段未充分发挥作用 | 第92-98页 |
4.3.1 中国住房的房价收入比过高 | 第92-94页 |
4.3.2 中国房地产去库存成为必然趋势 | 第94-96页 |
4.3.3 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存在诸多弊端 | 第96-98页 |
4.4 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缺乏对缴存人利益公平性的考虑 | 第98-101页 |
4.4.1 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界定 | 第98页 |
4.4.2 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使用情况调研数据统计 | 第98-100页 |
4.4.3 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不合理性分析 | 第100-101页 |
4.5 住房公积金资金存在贬值及流动性风险 | 第101-106页 |
4.6 住房公积金管理缺乏长远的顶层设计规划 | 第106-108页 |
5 公共住房金融制度的国际经验借鉴 | 第108-119页 |
5.1 国际公共住房金融体系的演变过程与原因 | 第108-109页 |
5.2 国际公共住房金融体系的模式 | 第109-115页 |
5.2.1 公共住房银行模式 | 第110-111页 |
5.2.2 强制性住房储蓄模式 | 第111-113页 |
5.2.3 合同住房储蓄融资模式 | 第113-114页 |
5.2.4 商业市场融资模式 | 第114-115页 |
5.3 国际公共住房金融发展的思考与借鉴 | 第115-119页 |
5.3.1 公共住房金融体系设立的目的 | 第116页 |
5.3.2 公共住房金融体系应与商业住房金融体系相辅相成、有序衔接 | 第116页 |
5.3.3 公共住房金融体系具有明确和相同的目标和内在要求 | 第116页 |
5.3.4 住房金融模式应随经济水平的发展不断调整与改革 | 第116-117页 |
5.3.5 对中国住房金融体系的反思 | 第117-119页 |
6 中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模式改革思路与对策 | 第119-134页 |
6.1 在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思考住房保障与住房公积金的功能定位 | 第119-121页 |
6.2 逐步扩展住房公积金的保障功能 | 第121-122页 |
6.3 建立柔性的住房保障进入与退出机制 | 第122-124页 |
6.4 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应有适宜的运营模式和配套政策 | 第124-127页 |
6.5 以住房公积金为核心整合基本养老金个人账户及年金 | 第127-130页 |
6.5.1 整合住房公积金、养老金个人账户资金及年金的可行性分析 | 第127-128页 |
6.5.2 实行社保基金分账户、资金共运营的资金整合措施 | 第128-129页 |
6.5.3 社会保障三项基金整合后的运营策略 | 第129-130页 |
6.6 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的改革与调整 | 第130-131页 |
6.7 提高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覆盖率 | 第131-134页 |
6.7.1 对住房公积金制度进行免税限制 | 第131-132页 |
6.7.2 缩小缴存者间获得的购房优惠度差距 | 第132-133页 |
6.7.3 加大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税收优惠力度 | 第133-134页 |
7 中国住房公积金管理模式改革展望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1页 |
附录 | 第141-145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45-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