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元明清隐逸杂剧的概念界定与辨析 | 第18-40页 |
第一节 古代戏曲学论著杂剧题材分类及对隐逸杂剧的定位 | 第18-22页 |
第二节 现代戏曲学论著杂剧题材分类及对隐逸杂剧的定位 | 第22-26页 |
第三节 隐逸杂剧与隐逸文化、隐逸精神之辨析 | 第26-30页 |
第四节 隐逸杂剧与道化剧之辨析 | 第30-34页 |
第五节 本文研究对象及基本情况 | 第34-40页 |
第二章 元明清隐逸杂剧的作家与文本 | 第40-49页 |
第一节 作家群体概况 | 第40-43页 |
第二节 取材与内容 | 第43-49页 |
第三章 元明清隐逸杂剧的艺术特征 | 第49-61页 |
第一节 文体体制特征 | 第49-53页 |
第二节 舞台艺术特征 | 第53-59页 |
第三节 情节结构特征 | 第59-61页 |
第四章 隐逸杂剧与文人心态呈现 | 第61-80页 |
第一节 身份颠覆后的心迹披露 | 第62-69页 |
第二节 文化高压下的隐逸情怀生发 | 第69-72页 |
第三节 自喻与自叙的“写心”倾向 | 第72-80页 |
第五章 隐逸杂剧之“陶渊明杂剧”研究 | 第80-95页 |
第一节 陶渊明杂剧剧作概述 | 第80-89页 |
第二节 递嬗把握与意蕴揭示 | 第89-92页 |
第三节 陶渊明杂剧对陶渊明接受的意义 | 第92-95页 |
结语 | 第95-9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7-102页 |
后记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