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工艺美术论文--中国工艺美术论文--工商工艺美术论文--商标论文

武陵民族地区地理标志视觉符号创建与应用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及武陵片区地理标志应用与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国内地理标志应用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外地理标志的发展第13页
        1.2.3 武陵民族地区地理标志应用情况第13-14页
    1.3 国内地理标志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4-15页
        1.3.1 标志符号混乱、识别困难第14页
        1.3.2 缺乏认知渠道,社会认知度不高第14页
        1.3.3 品牌优势不明显,有标志无品牌第14-15页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方法第15-16页
        1.4.1 研究思路第15页
        1.4.2 研究的方法第15-16页
    1.5 创新之处第16-17页
第二章 武陵民族地区地理标志视觉符号的表现特征与构建原则第17-25页
    2.1 武陵地理标志符号的表现特征第17-20页
        2.1.1 显著的地域性第17-18页
        2.1.2 深刻的民族性第18-19页
        2.1.3 独特的审美性第19-20页
        2.1.4 鲜明的情感性第20页
    2.2 武陵地理标志视觉符号的构建原则第20-25页
        2.2.1 武陵地理标志视觉符号的创意原则第21页
        2.2.2 武陵地理标志视觉符号的设计原则第21-23页
        2.2.3 武陵地理标志视觉符号的品牌原则第23-25页
第三章 武陵民族地区地理标志特色文化挖掘第25-29页
    3.1 地域文化与视觉符号的关系第25-26页
        3.1.1 坚定地理标志视觉符号根植于武陵民族土壤中第25-26页
        3.1.2 倡导武陵地域特色文化与视觉符号的统一第26页
    3.2 对武陵地理标志文化的挖掘与整理第26-29页
        3.2.1 从原始的自然资源中获取第27页
        3.2.2 从原生态的人文资源中获取第27-28页
        3.2.3 从神秘的民俗信仰资源中获取第28-29页
第四章 武陵民族地区地理标志视觉符号转换第29-35页
    4.1 从武陵民族文化的表层直接转化第29-31页
        4.1.1 土家文化的运用第29-30页
        4.1.2 民间故事典籍的运用第30-31页
    4.2 从武陵民族文化的深层表意转化第31-35页
        4.2.1 以意托形的图形元素转化第31-32页
        4.2.2 以字拟意的文字元素转化第32-33页
        4.2.3 以色润型的色彩元素转化第33-35页
第五章 武陵民族地区地理标志视觉符号的传播应用第35-39页
    5.1 武陵地理标志符号的媒体传播应用第35-36页
        5.1.1 传统媒体的静态传播第35页
        5.1.2 数字媒体时代的动态传播应用第35-36页
        5.1.3 武陵地理标志符号的品牌传播应用第36页
    5.2 武陵地理标志符号的包装应用第36-39页
        5.2.1 武陵地理标志产品包装现状第36-37页
        5.2.2 武陵地理标志产品包装存在的问题第37-39页
第六章 地理标志品牌创新实践—以武陵农场WULINGFARM艺术餐厅为例第39-48页
    6.1 武陵农场WULINGFARM品牌背景和构想第39-40页
        6.1.1 品牌背景第39页
        6.1.2 品牌构想第39-40页
    6.2 武陵农场WULINGFARM标志符号设计方案第40-43页
        6.2.1 标志符号元素的选择第40-41页
        6.2.2 标志符号的设计和释义第41-42页
        6.2.3 丰富品牌形象,强化品牌风格第42-43页
    6.3 武陵农场WULINGFARM品牌落地实施方案第43-48页
        6.3.1 武陵农场WULINGFARM艺术餐厅效果图第43-45页
        6.3.2 武陵农场WULINGFARM品牌应用和包装表现形式第45-48页
结语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购物合同标的物风险负担法律问题研究
下一篇:婚俗与婚姻法的冲突与协调--以山东省S市乡村婚俗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