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阳新县宗祠复兴现象研究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绪论 | 第10-21页 |
| 第一章 宗祠历史考察 | 第21-26页 |
| 一、形成期 | 第21-22页 |
| 二、兴盛期 | 第22-23页 |
| 三、衰退期 | 第23-25页 |
| 四、复兴期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宗祠复兴的表现 | 第26-42页 |
| 一、复兴概况 | 第26-28页 |
| 二、复兴形式 | 第28-32页 |
| (一)旧有宗祠的重建和修复 | 第28-30页 |
| (二)村落搬迁后的异地重建 | 第30-31页 |
| (三)新宗祠的建立 | 第31-32页 |
| 三、组织形式与资金来源 | 第32-40页 |
| (一)组织形式 | 第32-36页 |
| (二)资金来源 | 第36-40页 |
| 四、小结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宗祠复兴后的活动 | 第42-50页 |
| 一、议事 | 第42-43页 |
| 二、联宗 | 第43-45页 |
| 三、修谱 | 第45-47页 |
| 四、祭祖 | 第47-49页 |
| 五、小结 | 第49-50页 |
| 第四章 宗祠复兴的原因 | 第50-57页 |
| 一、传统观念因素 | 第50-52页 |
| (一)宗族思想是基础 | 第50-51页 |
| (二)祭祖行孝观念是目的 | 第51-52页 |
| 二、经济因素 | 第52-54页 |
| (一)经济发展形成宗族回复潮流 | 第52-53页 |
| (二)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 第53-54页 |
| 三、政治因素 | 第54-57页 |
| (一)政治的宽松提供外部环境 | 第54-55页 |
| (二)话语权的谋求成为内部动因 | 第55-57页 |
| 第五章 新建宗祠形式与功能的转变 | 第57-65页 |
| 一、由宗祠转变为文化礼堂 | 第57-59页 |
| 二、农村文化礼堂的职能 | 第59-62页 |
| (一)文化传播职能 | 第59-60页 |
| (二)教化职能 | 第60-61页 |
| (三)娱乐健身职能 | 第61-62页 |
| 三、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评述 | 第62-65页 |
| (一)利用率问题 | 第62-63页 |
| (二)推动宗祠重建的问题 | 第63页 |
| (三)因地制宜的问题 | 第63-65页 |
| 第六章 宗祠复兴现象分析 | 第65-73页 |
| 一、消极影响 | 第65-68页 |
| (一)加剧宗族重建现象 | 第65-66页 |
| (二)妨碍农村民主建设 | 第66-67页 |
| (三)催生生党员干部不当行为 | 第67-68页 |
| (四)加重农民经济负担 | 第68页 |
| 二、积极意义 | 第68-71页 |
| (一)补充基层建设的不足 | 第68-69页 |
| (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 第69-70页 |
| (三)调适民众心理的作用 | 第70-71页 |
| 三、重建宗祠的出路 | 第71-73页 |
| 结语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
|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