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2-19页 |
| 1.1 背景介绍 | 第12-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1.2.1 OFDM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13页 |
| 1.2.2 光OFDM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2.3 CO-OFDM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1.2.4 相位噪声抑制方法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17-19页 |
| 第2章 相干光OFDM基本原理 | 第19-30页 |
| 2.1 OFDM基本理论 | 第19-22页 |
| 2.1.1 OFDM信号的数学模型 | 第19-21页 |
| 2.1.2 OFDM信号的DFT实现 | 第21-22页 |
| 2.2 OFDM系统的关键技术 | 第22-25页 |
| 2.2.1 循环前缀 | 第22-23页 |
| 2.2.2 抑制峰均比 | 第23页 |
| 2.2.3 OFDM中的同步 | 第23-25页 |
| 2.3 相干光CO-OFDM系统 | 第25-29页 |
| 2.3.1 相干光波通信系统 | 第25页 |
| 2.3.2 CO-OFDM系统结构 | 第25-26页 |
| 2.3.3 电光调制器(MZM) | 第26-28页 |
| 2.3.4 射频到光上变换调制器 | 第28页 |
| 2.3.5 光到射频下变换相干解调器 | 第28-29页 |
| 2.4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3章 CO-OFDM系统中的相位噪声及其抑制算法 | 第30-41页 |
| 3.1 相位噪声的来源 | 第30-31页 |
| 3.2 激光器线宽相位噪声模型 | 第31-32页 |
| 3.2.1 白噪声模型 | 第31页 |
| 3.2.2 布朗运动相噪模型 | 第31-32页 |
| 3.3 激光器线宽相位噪声的干扰 | 第32-36页 |
| 3.3.1 系统模型 | 第32-34页 |
| 3.3.2 线宽对CPE和ICI的影响 | 第34-36页 |
| 3.4 小线宽下相位噪声抑制算法 | 第36-38页 |
| 3.4.1 导频辅助法 | 第36-37页 |
| 3.4.2 最大似然估计法 | 第37-38页 |
| 3.5 大线宽下相位噪声抑制算法 | 第38-40页 |
| 3.6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4章 星座图优化抑制CO-OFDM的相位噪声 | 第41-53页 |
| 4.1 相位噪声对16-QAM星座图的影响 | 第41-42页 |
| 4.2 螺旋16-QAM调制方案 | 第42-48页 |
| 4.2.1 螺旋16-QAM星座图 | 第42-43页 |
| 4.2.2 螺旋16-QAM的特性 | 第43-45页 |
| 4.2.3 仿真系统 | 第45-47页 |
| 4.2.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47-48页 |
| 4.3 改进螺旋16-QAM调制方案 | 第48-52页 |
| 4.3.1 设计步骤 | 第48-50页 |
| 4.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0-52页 |
| 4.4 小结 | 第52-53页 |
| 结论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