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1.3 蜂窝构件的应用 | 第13-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4.1 实腹式构件门式刚架结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5-18页 |
1.4.2 蜂窝构件及蜂窝门式刚架结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8-21页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21-22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5.3 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蜂窝式钢框架结构有限元模型 | 第22-30页 |
2.1 概述 | 第22-23页 |
2.2 ABAQUS简介 | 第23-24页 |
2.2.1 ABAQUS的组成及功能 | 第23页 |
2.2.2 ABAQUS分析步骤 | 第23-24页 |
2.2.3 ABAQUS的优势 | 第24页 |
2.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4-26页 |
2.3.1 单元类型选取 | 第24页 |
2.3.2 材料属性 | 第24页 |
2.3.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4-25页 |
2.3.4 有限元模型边界条件及加载制度 | 第25-26页 |
2.4 有限元模型参数验证 | 第26-29页 |
2.4.1 试验概况 | 第26页 |
2.4.2 参数验证 | 第26-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低周往复荷载下蜂窝梁门式刚架抗震性能分析 | 第30-52页 |
3.1 蜂窝梁门式刚架有限元模型设计 | 第30-35页 |
3.2 材料参数及单元选取 | 第35页 |
3.3 单调静力加载模拟分析 | 第35-40页 |
3.3.1 模型设计 | 第35页 |
3.3.2 加载方案 | 第35-36页 |
3.3.3 测量内容 | 第36页 |
3.3.4 单向静力加载结果分析 | 第36-40页 |
3.4 低周往复荷载模拟分析 | 第40-41页 |
3.4.1 模型设计 | 第40页 |
3.4.2 加载方案 | 第40页 |
3.4.3 测量内容 | 第40-41页 |
3.5 低周往复荷载模拟参数分析 | 第41-50页 |
3.5.1 蜂窝梁门式刚架破坏现象及应力分析 | 第41-43页 |
3.5.2 蜂窝梁门式刚架破坏机理 | 第43-44页 |
3.5.3 滞回曲线 | 第44-46页 |
3.5.4 骨架曲线 | 第46页 |
3.5.5 刚度退化 | 第46-47页 |
3.5.6 延性 | 第47-48页 |
3.5.7 耗能能力 | 第48-5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蜂窝梁门式刚架动力时程分析 | 第52-90页 |
4.1 模态分析 | 第52-54页 |
4.1.1 模态分析理论 | 第52页 |
4.1.2 模态分析结果 | 第52-54页 |
4.2 动力时程分析 | 第54-58页 |
4.2.1 概述 | 第54-55页 |
4.2.2 弹塑性时程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55页 |
4.2.3 地震波的选取 | 第55-58页 |
4.3 不同参数对蜂窝梁门式刚架动力反应的影响 | 第58-69页 |
4.3.1 El-Centro地震动时程分析 | 第59-62页 |
4.3.2 Taft地震动时程分析 | 第62-66页 |
4.3.3 上海波地震动时程分析 | 第66-69页 |
4.4 蜂窝梁门式刚架在不同工况下的动力时程分析 | 第69-81页 |
4.4.1 三种地震波作用下柱顶位移时程反应 | 第70-72页 |
4.4.2 三种地震波作用下屋脊位移时程反应 | 第72-74页 |
4.4.3 三种地震波作用下柱顶加速度时程反应 | 第74-75页 |
4.4.4 三种地震波作用下屋脊加速度时程反应 | 第75-77页 |
4.4.5 蜂窝梁门式刚架结构Von-Mises应力分析 | 第77-81页 |
4.5 时程分析法与底部剪力法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对比 | 第81-83页 |
4.6 蜂窝梁门式刚架与实腹门式刚架动力时程分析对比 | 第83-88页 |
4.6.1 模态分析对比结果 | 第83-84页 |
4.6.2 El-Centro地震动时程分析 | 第84-85页 |
4.6.3 Taft地震动时程分析 | 第85-86页 |
4.6.4 上海地震动时程分析 | 第86-88页 |
4.7 蜂窝梁门式刚架抗震性能分析 | 第88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2页 |
5.1 结论 | 第90页 |
5.2 展望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6页 |
作者简介 | 第9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