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风场模拟的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小区布局模式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引言 | 第16-17页 |
1.2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区室外风环境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2.1 居住区室外风环境的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2.2 CFD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 第19页 |
1.2.3 CFD技术在风环境模拟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3 研究的计算模型与参数设置 | 第20-21页 |
1.3.1 来流边界条件 | 第20-21页 |
1.3.2 建筑壁面及下垫面的边界设置 | 第21页 |
1.3.3 出流边界条件设定 | 第21页 |
1.4 建筑风环境的研究状况 | 第21-26页 |
1.4.1 国内的研究状况 | 第21-24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4.3 不足之处 | 第25-26页 |
1.5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区风环境研究目的 | 第26-27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7 研究框架 | 第29-30页 |
第2章 夏热冬冷地区风环境特性分析 | 第30-41页 |
2.1 气候分区及方法 | 第30-32页 |
2.1.1 建筑气候区划 | 第30-31页 |
2.1.2 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点 | 第31-32页 |
2.2 建筑群风环境对人的影响及其评估标准 | 第32-40页 |
2.2.1 居住区室外风环境对人的影响概述 | 第32-36页 |
2.2.2 风环境优化的作用 | 第36-37页 |
2.2.3 人行高度处风环境的评估标准 | 第37-4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影响居住区室外风环境的要素 | 第41-78页 |
3.1 居住区布局模式及指标 | 第41-44页 |
3.1.1 居住区布局模式 | 第41-42页 |
3.1.2 容积率 | 第42-43页 |
3.1.3 建筑密度 | 第43-44页 |
3.2 居住区布局的风环境问题及影响要素 | 第44-45页 |
3.3 建筑高度与建筑密度对室外风环境的影响 | 第45-53页 |
3.3.1 建筑高度与建筑密度 | 第45-50页 |
3.3.2 高低层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 | 第50-53页 |
3.4 小区道路与主导风向角对室外风环境的影响 | 第53-59页 |
3.4.1 风道 | 第53-55页 |
3.4.2 建筑主导风向投射角 | 第55-59页 |
3.5 住宅组团基本布局方式对室外风环境的影响 | 第59-66页 |
3.5.1 规整行列式与错落行列式布局 | 第59-61页 |
3.5.2 围合式 | 第61-66页 |
3.6 建筑体型对室外风环境的影响 | 第66-69页 |
3.6.1 板式住宅和点式住宅区分 | 第66-68页 |
3.6.2 点式住宅和板式住宅案例 | 第68-69页 |
3.7 架空对室外风环境的影响 | 第69-74页 |
3.8 裙房设计对室外风环境的影响 | 第74-76页 |
3.9 设置绿化对室外风环境的影响 | 第76-77页 |
3.9.1 绿化种类 | 第76页 |
3.9.2 绿化措施 | 第76-77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4章 不同容积率住宅小区布局模式案例分析 | 第78-96页 |
4.1容积率<1.5 | 第78-80页 |
4.2容积率1.5-2.5 | 第80-85页 |
4.2.1 全二类高层 | 第80-83页 |
4.2.2 高层+低层/多层 | 第83-85页 |
4.3容积率>2.5 | 第85-93页 |
4.3.1 全二类高层 | 第85-86页 |
4.3.2 全一类高层 | 第86-88页 |
4.3.3 一类高层+二类高层 | 第88-90页 |
4.3.4 一类高层+低层/多层 | 第90-9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3-96页 |
第5章 不同容积率住宅小区布局模式优化策略 | 第96-101页 |
5.1 容积率<1.5时优化策略 | 第96-97页 |
5.2 容积率1.5-2.5时优化策略 | 第97-98页 |
5.3 容积率>2.5时优化策略 | 第98-9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结论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目录) | 第106-107页 |
附录B(第4章各案例模拟工况一览表) | 第107-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