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3页 |
第一章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产生 | 第13-18页 |
一、马克思地租理论的理论来源 | 第13-15页 |
(一)威廉·配第的地租理论 | 第13页 |
(二)詹姆斯·安德森的地租理论 | 第13-14页 |
(三)亚当·斯密的地租理论 | 第14-15页 |
(四)大卫·李嘉图的地租理论 | 第15页 |
二、马克思地租理论的形成过程 | 第15-17页 |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地租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 | 第15-16页 |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地租理论基本建立 | 第16-17页 |
(三)《资本论》——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最终形成 | 第17页 |
三、马克思地租理论实现了从国民经济学到政治经济学的转变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马克思地租理论的主要内容——以《资本论》第三卷为文本 | 第18-25页 |
一、地租的科学内涵 | 第18-20页 |
(一)土地所有权是地租产生的前提 | 第18页 |
(二)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是地租产生的条件 | 第18-19页 |
(三)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 第19页 |
(四)土地价格是资本化的地租 | 第19-20页 |
二、地租的形式 | 第20-22页 |
(一)绝对地租 | 第20-21页 |
(二)级差地租 | 第21-22页 |
(三)垄断地租 | 第22页 |
三、影响地租的因素以及地租的变化趋势 | 第22-25页 |
(一)影响地租的因素 | 第22-23页 |
(二)地租的变化趋势 | 第23-25页 |
第三章 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我国房地产现状的辨析 | 第25-33页 |
一、马克思地租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 第25-27页 |
(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存在地租的必然性 | 第25-26页 |
(二)我国城市地租的来源 | 第26-27页 |
(三)我国城市地租的分配途径 | 第27页 |
二、以马克思地租理论审视我国房地产现状 | 第27-29页 |
(一)绝对地租与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飞涨 | 第27-28页 |
(二)级差地租I与我国房地产市场供需不平衡 | 第28页 |
(三)级差地租II与我国房地产市场地价普涨 | 第28-29页 |
(四)级差地租III与我国大中城市周边房价非理性上涨 | 第29页 |
三、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 | 第29-33页 |
(一)房地产市场泛资本化 | 第29-30页 |
(二)土地所有权过于垄断 | 第30-31页 |
(三)地租收益分配不合理 | 第31-33页 |
第四章 马克思地租理论对我国房地产市场建设的启示 | 第33-39页 |
一、合理运用地租理论,防止房地产市场泛资本化 | 第33-36页 |
(一)严控房地产市场过度资本运作 | 第33-34页 |
(二)借助国家政策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合理调控 | 第34-35页 |
(三)丰富投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合理运作 | 第35-36页 |
二、合理运用地租理论,保障土地合理供给 | 第36-37页 |
(一)完善我国土地所有权制度 | 第36页 |
(二)建立健全的土地市场体系 | 第36-37页 |
(三)多管齐下杜绝政府利用土地寻租 | 第37页 |
三、合理运用地租理论,引导地价趋于平稳 | 第37-39页 |
(一)确定各城市绝对地租的最低参考范围 | 第37-38页 |
(二)完善城市规划,分解城区地租增长 | 第38页 |
(三)完善住房供给,遏制级差地租增长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