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锂硫电池简介 | 第12-15页 |
1.2.1 锂硫电池的组成 | 第13页 |
1.2.2 锂硫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3-14页 |
1.2.3 锂硫电池的优势及现存问题 | 第14-15页 |
1.2.4 锂硫电池的研究发展方向 | 第15页 |
1.3 锂硫电池正极材料改性的研究 | 第15-23页 |
1.3.1 硫/碳复合材料 | 第16-18页 |
1.3.2 硫/聚合物复合材料 | 第18-21页 |
1.3.3 硫/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 | 第21页 |
1.3.4 硫化锂材料 | 第21-23页 |
1.4 课题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 第23-25页 |
1.4.1 课题意义 | 第23页 |
1.4.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与表征方法 | 第25-31页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5-27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2.2 材料的制备与电池的组装 | 第27-28页 |
2.2.1 PPy的制备 | 第27页 |
2.2.2 PPy/S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3 正极片的制备与电池的组装 | 第28页 |
2.3 材料的表征 | 第28-30页 |
2.3.1 X射线衍射 | 第28-29页 |
2.3.2 傅立叶红外光谱仪 | 第29页 |
2.3.3 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29页 |
2.3.4 比表面积分析仪与孔径分布 | 第29页 |
2.3.5 热重分析仪 | 第29-30页 |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0-31页 |
2.4.1 充放电性能测试 | 第30页 |
2.4.2 交流阻抗测试 | 第30页 |
2.4.3 循环伏安测试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聚吡咯结构对PPy和PPy/S的影响和性能研究 | 第31-47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不同CTAB浓度对PPy以及PPy/S的影响与性能分析 | 第31-45页 |
3.2.1 扫描电镜分析 | 第31-36页 |
3.2.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6-37页 |
3.2.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7-38页 |
3.2.4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 第38-40页 |
3.2.5 热重分析 | 第40-41页 |
3.2.6 电池循环与充放电性能分析 | 第41-43页 |
3.2.7 电池倍率性能分析 | 第43-44页 |
3.2.8 循环伏安性能分析 | 第44页 |
3.2.9 交流阻抗性能分析 | 第44-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混硫量与制备工艺对PPy/S的影响和性能研究 | 第47-63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不同混硫量对PPy/S的影响与性能分析 | 第47-56页 |
4.2.1 扫描电镜分析 | 第47-49页 |
4.2.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9-50页 |
4.2.3 热重分析 | 第50-51页 |
4.2.4 电池循环与充放电性能分析 | 第51-54页 |
4.2.5 电池倍率性能分析 | 第54-55页 |
4.2.6 交流阻抗性能分析 | 第55-56页 |
4.3 不同混硫方式对PPy/S的影响与性能分析 | 第56-61页 |
4.3.1 扫描电镜分析 | 第56-57页 |
4.3.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57-58页 |
4.3.3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 第58页 |
4.3.4 热重分析 | 第58-59页 |
4.3.5 电池循环性能分析 | 第59-60页 |
4.3.6 电池倍率性能分析 | 第60页 |
4.3.7 交流阻抗性能分析 | 第60-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63-65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3页 |
5.2 创新点 | 第63-64页 |
5.3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