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4-22页 |
一 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14-15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4-15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5页 |
二 学术史回顾 | 第15-20页 |
(一)有关敦煌观无量经变的研究 | 第15-16页 |
(二)有关四川地区的观经变造像的研究 | 第16-18页 |
(三)关于重庆大足石刻的观经变研究 | 第18-20页 |
(四)关于敦煌石窟和大足石刻的观经变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0页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20-22页 |
第一章 敦煌石窟唐宋观无量寿经变 | 第22-31页 |
第一节 敦煌石窟唐宋观经变的概况 | 第22-25页 |
一 观经变造像所依据的相关经典——观无量寿佛经 | 第22-24页 |
二 观无量寿经变在敦煌石窟中的特征 | 第24-25页 |
三 观无量寿经变画流行的原因 | 第25页 |
第二节 图像志举例 | 第25-31页 |
一 榆林窟第25窟的观经变 | 第26-27页 |
二 莫高窟第217窟的观经变 | 第27-28页 |
三 莫高窟第171窟的观经变 | 第28-31页 |
第二章 重庆大足石刻两组观经变的图像志 | 第31-38页 |
第一节 大足石刻两组观经变的图像志 | 第31-35页 |
一 大足石刻北山第245龛 | 第31-34页 |
二 宝顶山第18龛 | 第34-35页 |
第二节 两组观经变的雕凿背景 | 第35-38页 |
一 佛教信仰来源悠久 | 第36页 |
二 净土信仰的倡导及积极推行 | 第36页 |
三 本地文化的影响 | 第36-38页 |
第三章 两地观经变的比较 | 第38-55页 |
第一节 两地观无量寿经变之间宏观比较 | 第38-43页 |
一 观经变的构图 | 第38-40页 |
二 观经变的内容 | 第40-42页 |
三 观经变的布局 | 第42页 |
四 观经变的空间构思 | 第42-43页 |
第二节 两地观经变之间微观比较 | 第43-55页 |
一 世俗男女样式 | 第43-45页 |
二 往生净土样式 | 第45-48页 |
三 飞天样式 | 第48-50页 |
四 建筑样式 | 第50-52页 |
五 乐器样式 | 第52-55页 |
第四章 宝顶山第18号龛《普劝持念阿弥陀佛碑》与观经变的关系 | 第55-61页 |
第一节 《普劝持念阿弥陀佛碑》图像志 | 第55-56页 |
第二节 《普劝持念阿弥陀佛碑》功能探讨 | 第56-61页 |
第五章 两地观经变表达的区域性特征 | 第61-71页 |
第一节 丝绸之路向西南地区延伸的特征 | 第61-66页 |
第二节 长安样式的特征 | 第66-69页 |
第三节 四川及大足本地的文化特征 | 第69-71页 |
结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后记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