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肝癌的常规治疗方法 | 第12-13页 |
1.2 抗肿瘤纳米载药载体的发展 | 第13-14页 |
1.3 肝癌主动靶向纳米载体 | 第14-18页 |
1.3.1 肝实质细胞靶向载药载体 | 第14-18页 |
1.3.2 肝癌细胞靶向载药载体 | 第18页 |
1.4 智能释药型纳米载体 | 第18-21页 |
1.4.1 光敏感型纳米药物载体 | 第19-20页 |
1.4.2 超声敏感型纳米药物载体 | 第20-21页 |
1.5 肝主动靶向环境响应释药智能型纳米载体 | 第21-22页 |
1.6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6.1 选题依据 | 第22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2 载体材料的合成及纳米胶束理化性质研究 | 第24-41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仪器与试剂 | 第24-25页 |
2.2.1 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5-30页 |
2.3.1 载体材料的合成 | 第25-28页 |
2.3.2 纳米载体材料的结构检测 | 第28页 |
2.3.3 纳米胶束的制备 | 第28页 |
2.3.4 纳米胶束临界胶束浓度测定 | 第28页 |
2.3.5 纳米胶束粒径、多分散指数及Zeta电位测定 | 第28页 |
2.3.6 透射电镜(TEM)观察纳米胶束形貌 | 第28页 |
2.3.7 纳米胶束稳定性及其超声响应行为研究 | 第28-29页 |
2.3.8 纳米胶束生物相容性分析 | 第29-30页 |
2.3.9 统计学分析 | 第30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0-40页 |
2.4.1 载体材料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 第30-34页 |
2.4.2 纳米胶束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 第34-35页 |
2.4.3 纳米胶束理化性质分析 | 第35-36页 |
2.4.4 纳米胶束形貌观察 | 第36页 |
2.4.5 纳米胶束的稳定性及超声作用对纳米载体结构影响 | 第36-38页 |
2.4.6 纳米胶束生物安全性分析 | 第38-40页 |
2.5 小结 | 第40-41页 |
3 载药纳米胶束的制备与理化性质研究 | 第41-51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仪器与试剂 | 第42页 |
3.2.1 仪器设备 | 第42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42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3.3.1 载药胶束的制备 | 第42页 |
3.3.2 空白胶束、载药胶束与游离DOX的荧光发射光谱对比 | 第42-43页 |
3.3.3 载药胶束载药率和包封率的测定 | 第43页 |
3.3.4 载药胶束粒径、多分散性指数以及Zeta电位测定 | 第43页 |
3.3.5 载药胶束pLAMA_(40)-OC/DOX形态观察 | 第43页 |
3.3.6 载药胶束pLAMA_(40)-OC/DOX体外释药能力检测 | 第43页 |
3.3.7 统计分析 | 第43-44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3.4.1 阿霉素(DOX)标准曲线测定 | 第44-46页 |
3.4.2 载药胶束的载药率和包封率测定 | 第46-47页 |
3.4.3 空白胶束、载药胶束与游离DOX的荧光发射光谱对比 | 第47-48页 |
3.4.4 载药胶束理化性质表征 | 第48页 |
3.4.5 pLAMA_(40)-OC/DOX形貌观察 | 第48页 |
3.4.6 pLAMA_(40)-OC/DOX体外释药能力分析 | 第48-49页 |
3.5 小结 | 第49-51页 |
4 载药胶束的肝靶向性及体外抗癌活性研究 | 第51-62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仪器与试剂 | 第51-52页 |
4.2.1 仪器设备 | 第51页 |
4.2.2 主要试剂 | 第51-52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2-54页 |
4.3.1 细胞的复苏及培养 | 第52页 |
4.3.2 细胞对载药胶束的摄取机理分析 | 第52-53页 |
4.3.3 载药胶束在细胞内分布 | 第53页 |
4.3.4 细胞摄取载药胶束的定量分析与主动靶向能力检测 | 第53页 |
4.3.5 超声对癌细胞存活率影响 | 第53-54页 |
4.3.6 载药胶束体外抑癌实验 | 第54页 |
4.3.7 统计分析 | 第54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4-60页 |
4.4.1 载药胶束pLAMA_(40)-OC/DOX在细胞内分布 | 第54-55页 |
4.4.2 细胞对载药胶束的摄取机理分析 | 第55-57页 |
4.4.3 载药胶束的肝主动靶向能力检测 | 第57页 |
4.4.4 超声对载药胶束在细胞中释药行为的影响 | 第57-58页 |
4.4.5 超声对癌细胞存活率影响 | 第58-59页 |
4.4.6 载药胶束体外抑癌能力分析 | 第59-60页 |
4.5 小结 | 第60-62页 |
5 载药胶束体内抗癌能力研究 | 第62-71页 |
5.1 引言 | 第62页 |
5.2 仪器与试剂 | 第62-63页 |
5.2.1 仪器设备 | 第62页 |
5.2.2 主要试剂 | 第62-63页 |
5.2.3 动物模型 | 第63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63-64页 |
5.3.1 建立荷瘤小鼠模型 | 第63页 |
5.3.2 载药胶束pLAMA_(40)-OC/DOX体内抑癌实验 | 第63-64页 |
5.3.3 Balb/c小鼠组织切片HE染色 | 第64页 |
5.3.4 统计分析 | 第64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64-69页 |
5.4.1 载药胶束pLAMA_(40)-OC/DOX的体内抑癌能力分析 | 第64-67页 |
5.4.2 载药胶束pLAMA_(40)-OC/DOX的系统毒性评估 | 第67-69页 |
5.5 小结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