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11页 |
1.2 研究基础 | 第11-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4 文献梳理 | 第12-14页 |
1.4.1 国内文献 | 第12-14页 |
1.4.2 国外文献 | 第14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5.1 文献研究 | 第14-15页 |
1.5.2 标本研究 | 第15-16页 |
1.5.3 实地田野调查 | 第16-17页 |
1.6 存在问题与解决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福安地区畲族服饰审美探析 | 第18-31页 |
2.1 福安地区畲族民族风貌及其服饰人文 | 第18页 |
2.2 福安地区畲族服饰面料、花色、纹样及结构形态 | 第18-22页 |
2.2.1 服饰面料及花色考据 | 第18-19页 |
2.2.2 服饰纹样审美美学初探 | 第19-21页 |
2.2.3 “十字形”平面服装结构形态探析 | 第21-22页 |
2.3 福安地区畲族服饰影响成因分析 | 第22-31页 |
2.3.1 地理风貌、政治经济对其服饰的影响 | 第22-24页 |
2.3.2 纺织工艺、生产技术对其服饰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3 异族文化对其服饰的影响 | 第25-27页 |
2.3.4 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对其服饰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5 女性意识、情感诉求对其服饰的影响 | 第28-31页 |
第3章 标本数据采集方式与服饰结构整合梳理 | 第31-64页 |
3.1 平面服饰平铺测量方式方法 | 第31-36页 |
3.1.1 基础坐标轴的确定和作用 | 第32页 |
3.1.2 基础参考计测点的确定和作用 | 第32-33页 |
3.1.3 基础参考线的确定和作用 | 第33-34页 |
3.1.4 计测数据处理和结构拟定 | 第34-36页 |
3.2 福安三大畲族乡服饰文献整理与标本考据 | 第36-38页 |
3.3 基于标本测量下女子婚嫁服上衣结构研究与整理 | 第38-48页 |
3.3.1 1930年间女子嫁衣标本测量与结构分析 | 第38-40页 |
3.3.2 1950年间女子嫁衣标本测量与结构分析 | 第40-43页 |
3.3.3 1960-1970年间女子嫁衣标本测量与结构分析 | 第43-46页 |
3.3.4 1980-1990年间女子嫁衣标本测量与结构分析 | 第46-48页 |
3.4 基于标本测量下女子日常上衣结构研究与整理 | 第48-51页 |
3.5 基于标本下女子裙装结构研究与整理 | 第51-53页 |
3.5.1 1950年间女子下裙标本测量与结构分析 | 第52页 |
3.5.2 1970-1980年间女子裙装标本测量与结构分析 | 第52-53页 |
3.6 女子裤装文献整理与结构分析 | 第53-55页 |
3.6.1 现代型女子裤装标本测量与结构分析 | 第54-55页 |
3.6.2 古法型女子裤装文献处理与结构分析 | 第55页 |
3.7 基于标本下女子围裙结构研究与整理 | 第55-58页 |
3.7.1 1950年间女子围裙标本测量与结构分析 | 第56-57页 |
3.7.2 1970-1990年间女子围裙标本测量与结构分析 | 第57-58页 |
3.8 女子马甲文献处理与结构分析 | 第58-60页 |
3.9 福安地区畲族男子服饰整理与结构研究 | 第60-64页 |
3.9.1 男子长衫文献整理与结构分析 | 第60-62页 |
3.9.2 男子短衫标本测量与结构分析 | 第62-64页 |
第四章 基于文献梳理和标本计测下福安畲族服制论述 | 第64-75页 |
4.1 清后福安畲族传统服饰追溯与考据 | 第64-73页 |
4.1.1 传统福安畲族服饰与清代满族服饰比对 | 第64-66页 |
4.1.2 传统清末畲族服饰与现代汉化畲服比对 | 第66-68页 |
4.1.3 近现代福安畲族女子围裙探析 | 第68-70页 |
4.1.4 近现代福安畲族女子马甲考据 | 第70-73页 |
4.2 二十世纪后福安畲族服饰可持续性发展的必要性 | 第73-75页 |
4.2.1 福安畲族服饰色彩的可持续性发展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品集 | 第80-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