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研究的概况 | 第11-16页 |
·关于中国传统"以民为本"思想的研究 | 第11-13页 |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的研究 | 第13-15页 |
·关于国外"以人为本"思想的研究 | 第15-16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中国传统"以民为本"思想的发展及内涵 | 第17-24页 |
·中国传统"以民为本"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17-19页 |
·先秦时期——"以民为本"思想的萌芽与形成 | 第17-18页 |
·汉唐时期——"以民为本"思想的完善与实践 | 第18-19页 |
·宋元明清——"以民为本"思想的成熟 | 第19页 |
·中国传统"以民为本"思想的内涵 | 第19-22页 |
·民为邦本——稳固统治 | 第20页 |
·民贵君轻——缓解官民矛盾 | 第20页 |
·爱民恤民——安抚民心 | 第20-21页 |
·利民富民——关注民生 | 第21页 |
·顺民得民——攫取天下 | 第21-22页 |
·中国传统"以民为本"思想的局限性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及内涵 | 第24-29页 |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以人为本"思想 | 第24-25页 |
·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 | 第25-29页 |
·人的本质观 | 第25-26页 |
·坚持人的主体性地位 | 第26-27页 |
·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看作是人的终极目标 | 第27-29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中国化的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 | 第29-35页 |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 第29-30页 |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基本特征 | 第30-33页 |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内容 | 第30-32页 |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的基本特征 | 第32-33页 |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的新成果 | 第33-35页 |
第五章 中国社会从"以民为本"向"以人为本"思想的转变 | 第35-47页 |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与中国传统"以民为本"思想的比较 | 第35-37页 |
·两者建立的经济基础不同 | 第35页 |
·两者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 | 第35-36页 |
·两者的主体不同 | 第36页 |
·两者的价值取向不同 | 第36页 |
·两者实践的结果不同 | 第36-37页 |
·中国社会从"以民为本"向"以人为本"思想转变的实质 | 第37-39页 |
·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 | 第37-38页 |
·从"官本位"和"物本位"向"民本位"和"人本位"的转变 | 第38-39页 |
·从控制人到解放人,再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转变 | 第39页 |
·中国社会从"以民为本"向"以人为本"思想转变的伟大意义 | 第39-42页 |
·有利于破解中国当前发展的难题 | 第39-40页 |
·有利于丰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 第40-41页 |
·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 第41页 |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41-42页 |
·中国社会从"以民为本"到"以人为本"思想转变的实践 | 第42-45页 |
·坚持科学发展,为"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践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 第42页 |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为"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践提供政治保障 | 第42-43页 |
·加强社会文化建设,为"以人为本"理念营造社会氛围和培育文化沃土 | 第43-44页 |
·加快推进社会建设,为"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践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 | 第44-45页 |
·中国社会从"以民为本"向"以人为本"思想转变的启示 | 第45-47页 |
·启示之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立国、兴国之基 | 第45页 |
·启示之二,执政党执政理念的不断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灵魂和保障 | 第45-46页 |
·启示之三,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注释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一、编著类 | 第50页 |
二、论文类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