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相关研究与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3.1 国内外关于知识服务的相关研究及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1.3.2 国内外关于地震行业知识服务的相关研究及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4.1 地震行业 | 第15-16页 |
1.4.2 知识服务 | 第16页 |
1.4.3 知识服务平台体系 | 第16-17页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2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的发展现状 | 第19-21页 |
2.1 国内知识服务的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2.2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的发展现状 | 第20页 |
2.3 地震行业构建知识服务平台体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 第20-21页 |
3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的要素设置 | 第21-28页 |
3.1 要素设置的基本原则 | 第21-25页 |
3.1.1 遵从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律 | 第21-23页 |
3.1.2 专注服务用户的核心痛点 | 第23-24页 |
3.1.3 注重地震行业和知识服务平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 第24-25页 |
3.2 要素设置的理论依据 | 第25-27页 |
3.3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的要素构成 | 第27-28页 |
4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的要素分析 | 第28-49页 |
4.1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的知识供给 | 第28-33页 |
4.1.1 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为知识供给方的国家级综合数据 | 第29-30页 |
4.1.2 以中国地震局直属研究所或观测中心为知识供给方的专业数据 | 第30页 |
4.1.3 以各省级地震局为知识供给方的省级节点数据 | 第30-31页 |
4.1.4 以网站、APP、社交媒体和自媒体为知识供给方的其他涉震数据 | 第31-33页 |
4.1.5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知识供给的基本结构 | 第33页 |
4.2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的知识发现 | 第33-37页 |
4.2.1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中知识发现的基本任务 | 第34-35页 |
4.2.2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中知识发现的技术方法 | 第35-36页 |
4.2.3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中知识发现的思路框架 | 第36-37页 |
4.3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的知识内容 | 第37-39页 |
4.3.1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中知识内容的分类方式 | 第37-38页 |
4.3.2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中知识内容的分类 | 第38页 |
4.3.3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中知识内容的基本框架 | 第38-39页 |
4.4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的知识传播 | 第39-44页 |
4.4.1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中知识传播的专业型知识网站 | 第40-41页 |
4.4.2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中知识传播的普适型知识APP | 第41页 |
4.4.3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中知识传播的专题型知识社区 | 第41-42页 |
4.4.4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中知识传播的实用型知识自媒体 | 第42-43页 |
4.4.5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中知识传播的基本框架 | 第43-44页 |
4.5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的知识用户 | 第44-47页 |
4.5.1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中知识用户的核心群体 | 第44页 |
4.5.2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中知识用户的使用与满足 | 第44-46页 |
4.5.3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中知识用户的基本框架 | 第46-47页 |
4.6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的知识评价 | 第47-49页 |
4.6.1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中知识评价的反馈方式 | 第47-48页 |
4.6.2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中知识评价的吸引机制 | 第48页 |
4.6.3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中知识评价的基本框架 | 第48-49页 |
5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的框架与联动 | 第49-53页 |
5.1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的框架 | 第49-50页 |
5.2 地震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体系的联动 | 第50-53页 |
6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