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49页 |
1. 卟啉化合物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 第16-27页 |
1.1 卟啉类化合物的简介 | 第16-17页 |
1.2 卟啉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17-21页 |
1.2.1“一锅法”合成卟啉 | 第17-19页 |
1.2.2 多步合成卟啉化合物的方法 | 第19-21页 |
1.3 卟啉化合物的应用 | 第21-27页 |
1.3.1 卟啉化合物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 | 第21-24页 |
1.3.2 卟啉化合物在医学研究领域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1.3.3 在材料催化方面的应用 | 第25-26页 |
1.3.4 在能源方面的应用 | 第26-27页 |
2.荧光分析法概述 | 第27-32页 |
2.1 荧光产生的原理 | 第27-28页 |
2.2 荧光分析法简介 | 第28页 |
2.3 荧光传感器简介 | 第28页 |
2.4 荧光团的猝灭机理 | 第28-32页 |
2.4.1 动态转移猝灭 | 第28-29页 |
2.4.2 静态转移猝灭 | 第29页 |
2.4.3 光诱导电子转移(PET)猝灭机理 | 第29-30页 |
2.4.4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机理 | 第30-31页 |
2.4.5 表面能量转移(SET) | 第31页 |
2.4.6 电荷转移(CT) | 第31-32页 |
3.量子化学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 第32-37页 |
3.1 量子化学的产生与发展现状 | 第32-33页 |
3.2 薛定谔方程概述 | 第33-34页 |
3.3 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 第34-35页 |
3.3.1 密度泛函理论的基础 | 第34-35页 |
3.4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 | 第35-36页 |
3.5 密度泛函理论(DFT)在卟啉化合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36-37页 |
3.5.1 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 | 第36页 |
3.5.2 在卟啉电化学性质研究中的应用 | 第36-37页 |
3.5.3 在卟啉化合物的其他性质方面的应用 | 第37页 |
4.本论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9页 |
第二章 基于DFT理论研究系列卟啉化合物的过渡态性质 | 第49-72页 |
1. 引言 | 第49-50页 |
1.1 卟啉化合物简介 | 第49页 |
1.2 苝系染料简介 | 第49-50页 |
2. 理论计算部分 | 第50-53页 |
2.1 本文所研究的系列卟啉化合物的结构示意图 | 第50-52页 |
2.2 系列卟啉化合物的基态性质研究 | 第52页 |
2.2.1 系列卟啉化合物几何结构优化及电子总能量计算 | 第52页 |
2.2.2 Milliken电荷分析 | 第52页 |
2.3 系列卟啉化合物的分子轨道能量及电荷密度分布计算 | 第52页 |
2.3.1 系列卟啉化合物的分子轨道能量计算 | 第52页 |
2.3.2 系列卟啉化合物的电荷密度分布计算 | 第52页 |
2.4 系列卟啉化合物的振动频率分析 | 第52页 |
2.5 系列卟啉化合物的吸收光谱计算 | 第52-53页 |
3.结果与讨论 | 第53-67页 |
3.1 基于DFT/B3LYP/6-31G(d)计算系列卟啉化合物的基态几何结构 | 第53-54页 |
3.2 系列卟啉化合物分子的基态几何结构优化及电子总能量计算 | 第54-56页 |
3.2.1 系列卟啉化合物的电子总能量计算 | 第54页 |
3.2.2 系列卟啉化合物分子的基态几何结构优化 | 第54-56页 |
3.3 Milliken电荷分析 | 第56-57页 |
3.4 系列卟啉类化合物的前线分子轨道电子云密度分布图 | 第57-60页 |
3.5 红外光谱图 | 第60-63页 |
3.6 吸收光谱计算 | 第63-67页 |
4.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第三章 基于磺酸基卟啉(TPPS_4)-Hg~(2+)体系肉眼及开关型荧光检测谷胱甘肽的研究与应用 | 第72-93页 |
1.前言 | 第72-74页 |
2. 实验部分 | 第74-77页 |
2.1 仪器与试剂 | 第74-75页 |
2.1.1 仪器 | 第74页 |
2.1.2 试剂 | 第74-75页 |
2.2 四苯基卟啉(TPP)、四磺酸基卟啉(TPPS_4)和四磺酸基锌卟啉(ZnTPPS_4)的制备 | 第75-76页 |
2.2.1 合成 5, 10, 15, 20-四苯基卟啉(TPP) | 第75页 |
2.2.2 合成 5, 10, 15, 20-四- (4-磺酸基)苯基卟啉(TPPS_4) | 第75-76页 |
2.2.3 合成 5, 10, 15, 20-(4-磺酸基苯基)锌卟啉 (Zn TPPS_4) | 第76页 |
2.3 荧光检测谷胱甘肽(GSH) | 第76页 |
2.4 实际样品中GSH的检测 | 第76-77页 |
2.5 理论计算 | 第7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77-85页 |
3.1 合成 5, 10, 15, 20-(4-磺酸基)四苯基卟啉(TPPS_4) | 第77-79页 |
3.1.1 核磁共振氢谱谱图(~1H NMR) | 第77-78页 |
3.1.2 红外光谱图 | 第78页 |
3.1.3 UV-vis吸收光谱和荧光发射光谱图 | 第78-79页 |
3.2 Hg~(2+)浓度对TPPS_4溶液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79-80页 |
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80-81页 |
3.4 TPPS_4-Hg~(2+)体系荧光检测GSH | 第81-82页 |
3.5 TPPS_4-Hg~(2+)体系检测GSH的选择性 | 第82-83页 |
3.6 在实际样品中检测GSH | 第83-84页 |
3.7 GSH检测机理的探讨 | 第84-85页 |
4. 理论计算 | 第85-87页 |
5.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3页 |
第四章 基于四氨基卟啉(TAPP)荧光探针分子的制备及“Turn-off”型荧光传感器对H_2O_2和葡萄糖的检测 | 第93-114页 |
1. 引言 | 第93-95页 |
2. 试剂和仪器 | 第95-96页 |
2.1 试剂 | 第95页 |
2.2 仪器 | 第95-96页 |
3.实验部分 | 第96-98页 |
3.1 四氨基卟啉(TAPP)的制备过程 | 第96-97页 |
3.1.1 5, 10, 15, 20-(4-硝基)四苯基卟啉的制备(TNPP) | 第96页 |
3.1.2 5, 10, 15, 20-(4-氨基)四苯基卟啉的制备(TAPP) | 第96-97页 |
3.2 溶液的配制 | 第97页 |
3.2.1 pH=7.4 的磷酸盐缓冲溶液的配制 | 第97页 |
3.2.2 荧光探针TAPP-Fe~(2+)储备液的配制 | 第97页 |
3.3 荧光检测H_2O_2和葡萄糖 | 第97-98页 |
3.4 实际样品中葡萄糖含量的测定 | 第98页 |
4.结果与讨论 | 第98-109页 |
4.1 四氨基卟啉的结构表征 | 第98-100页 |
4.1.1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1H NMR) | 第98页 |
4.1.2 FT-IR光谱分析 | 第98-99页 |
4.1.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 | 第99-100页 |
4.1.4 TAPP溶液的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 | 第100页 |
4.2 溶剂对TAPP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4.3 不同缓冲溶液的加入对TAPP-Fe~(2+)荧光强度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4.4 Fe~(2+)浓度的选择 | 第102-103页 |
4.5 实验条件的选择 | 第103-104页 |
4.6 荧光检测过氧化氢(H_2O_2)和葡萄糖 | 第104-106页 |
4.6.1 荧光检测过氧化氢(H_2O_2) | 第104-105页 |
4.6.2 荧光检测葡萄糖 | 第105-106页 |
4.7 TAPP-Fe~(2+)荧光探针检测葡萄糖的选择性 | 第106-107页 |
4.8 在实际样品中葡萄糖含量的检测 | 第107-108页 |
4.9 机理探讨部分 | 第108-109页 |
5.结论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在读硕士期间的成果 | 第114-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