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1 乡村旅游需求增长 | 第12页 |
1.1.2 相关政策扶持与带动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相关概念与相关生态理论 | 第21-26页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第21-22页 |
2.1.1 生态理念 | 第21页 |
2.1.2 乡村河道 | 第21页 |
2.1.3 乡村旅游 | 第21-22页 |
2.1.4 生态旅游 | 第22页 |
2.2 相关生态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2-23页 |
2.2.2 河流生态学理论 | 第23-24页 |
2.2.3 群落生态学理论 | 第24-25页 |
2.2.4 旅游生态学理论 | 第25页 |
2.2.5 生态水利工程学理论 | 第25-26页 |
3 乡村河道景观设计研究 | 第26-32页 |
3.1 乡村河道景观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 第26-29页 |
3.1.1 乡村河道景观的内涵 | 第26页 |
3.1.2 乡村河道景观的构成要素 | 第26-29页 |
3.2 乡村河道景观的现状及问题 | 第29-30页 |
3.2.1 水体污染严重 | 第29页 |
3.2.2 景观破碎化 | 第29-30页 |
3.2.3 缺乏地域特色和吸引力 | 第30页 |
3.3 乡村河道景观设计的原则 | 第30-32页 |
3.3.1 安全性原则 | 第30-31页 |
3.3.2 整体性原则 | 第31页 |
3.3.3 生态性原则 | 第31页 |
3.3.4 亲水性原则 | 第31页 |
3.3.5 文化性原则 | 第31页 |
3.3.6 美学原则 | 第31-32页 |
4 基于生态理念的旅游型乡村河道景观设计方法 | 第32-42页 |
4.1 生态修复 | 第32-36页 |
4.1.1 水体的净化与修复 | 第32-33页 |
4.1.2 植物群落的恢复和重建 | 第33-34页 |
4.1.3 生物栖息地的营建 | 第34-35页 |
4.1.4 湿地的构建 | 第35-36页 |
4.2 空间优化 | 第36-38页 |
4.2.1 自然生态空间的保护 | 第36-37页 |
4.2.2 农业景观空间的整合 | 第37页 |
4.2.3 河道景观空间的重构 | 第37-38页 |
4.3 特色营造 | 第38-39页 |
4.3.1 景观意向的规划 | 第38页 |
4.3.2 旅游形象的塑造 | 第38页 |
4.3.3 乡土风貌的维护和乡愁记忆的传承 | 第38-39页 |
4.4 体验提升 | 第39-42页 |
4.4.1 完善服务体系 | 第39-40页 |
4.4.2 拓展体验类型的广度和深度 | 第40-42页 |
5 实例研究——北京顺义大北坞村金鸡河改造 | 第42-51页 |
5.1 项目概述 | 第42-44页 |
5.1.1 区域位置 | 第42页 |
5.1.2 现状分析 | 第42-43页 |
5.1.3 设计理念 | 第43-44页 |
5.2 以生态修复为导向的湿地生境构建 | 第44-47页 |
5.2.1 湿地净化区 | 第44-45页 |
5.2.2 湖泊花海区 | 第45-47页 |
5.2.3 林荫溪水区 | 第47页 |
5.2.4 生态水渠 | 第47页 |
5.3 以维护生物多样性为目标的驳岸景观营造 | 第47-49页 |
5.4 以增加游憩机会和乡野美感为特色的慢行系统设计 | 第49-51页 |
6 结论 | 第51-53页 |
6.1 结论 | 第51页 |
6.2 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详细摘要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