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边区初期文化建设研究(1938-1939)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6页 |
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2 论文相关界定 | 第10-11页 |
3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页 |
5 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15-16页 |
第1章 晋察冀边区初期文化建设的背景 | 第16-23页 |
1.1 “亡国惨祸”,混乱无序的华北大地 | 第16-18页 |
1.1.1 国民党军队四处溃散 | 第16-17页 |
1.1.2 地方政权土崩瓦解 | 第17页 |
1.1.3 沦陷区民众孤立无助 | 第17-18页 |
1.2 “以华制华”,卑劣无耻的日伪宣传 | 第18-20页 |
1.2.1 制造谣言挑拨边区军民团结 | 第18-19页 |
1.2.2 宣传“建设东亚新秩序”欺骗民众 | 第19页 |
1.2.3 设立日语学校强推奴化教育 | 第19-20页 |
1.2.4 组织亲日团体培育牛马走卒 | 第20页 |
1.3 “穷乡僻壤”,极端薄弱的文化基础 | 第20-22页 |
1.3.1 落后的文化状况 | 第20-21页 |
1.3.2 严重的日伪破坏 | 第21-22页 |
1.4 “树立政权”,逐步开展的文化建设 | 第22-23页 |
1.4.1 晋察冀军区的创建 | 第22页 |
1.4.2 晋察冀边区政府的成立 | 第22-23页 |
第2章 晋察冀边区初期文化建设的具体开展 | 第23-78页 |
2.1 文化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健全 | 第23-29页 |
2.1.1 逐步完善的各级政府机构 | 第23-24页 |
2.1.2 蓬勃发展的各级群众团体 | 第24-29页 |
2.2 文化建设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 第29-32页 |
2.2.1 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 | 第29-31页 |
2.2.2 晋察冀边区政府对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 | 第31-32页 |
2.3 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壮大 | 第32-78页 |
2.3.1 开展各级各类文化教育 | 第32-47页 |
2.3.2 创作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 | 第47-64页 |
2.3.3 发展抗战救国的新闻出版事业 | 第64-74页 |
2.3.4 改进落后封建的风俗民情 | 第74-78页 |
第3章 晋察冀边区初期文化建设的特点与意义 | 第78-89页 |
3.1 晋察冀边区初期文化建设的特点 | 第78-82页 |
3.1.1 服务抗战的民族文化 | 第78-79页 |
3.1.2 反对封建的科学文化 | 第79页 |
3.1.3 面向群众的大众文化 | 第79-81页 |
3.1.4 发端于军队文化工作 | 第81页 |
3.1.5 得到了专业文化工作者的大力支持 | 第81-82页 |
3.2 晋察冀边区初期文化建设的意义 | 第82-89页 |
3.2.1 加强了边区抗战救国的宣传动员 | 第82-84页 |
3.2.2 提升了边区群众的政治文化水准 | 第84-86页 |
3.2.3 赢得了边区广大民众的信任和拥护 | 第86-87页 |
3.2.4 丰富了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来源 | 第87-89页 |
结语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6页 |
附录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