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无功功率补偿的研究意义、影响及作用 | 第8-10页 |
1.1.1 研究无功功率补偿的意义 | 第9页 |
1.1.2 无功功率对电网的影响 | 第9-10页 |
1.1.3 无功功率补偿的作用 | 第10页 |
1.2 无功功率补偿装置的发展历程 | 第10-12页 |
1.3 柔性交流输电(FACTS)技术的发展 | 第12-14页 |
1.3.1 柔性交流输电设备 | 第12-13页 |
1.3.2 柔性交流输电系统的作用 | 第13-14页 |
1.4 STATCOM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4-16页 |
1.4.1 STATCOM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4.2 STATCOM的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STATCOM的工作原理和数学模型 | 第18-32页 |
2.1 STATCOM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18-21页 |
2.2 有关STATCOM的无功功率理论 | 第21-27页 |
2.2.1 正弦交流电路下的无功功率和功率因数 | 第21-22页 |
2.2.2 非正弦电路中的无功功率和功率因数 | 第22-24页 |
2.2.3 三相瞬时无功功率理论 | 第24-27页 |
2.3 STATCOM的数学模型建立和分析 | 第27-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STATCOM的电流检测方法 | 第32-42页 |
3.1 分析、研究无功电流检测方法 | 第32-33页 |
3.2 基于瞬时功率理论无功电流检测法 | 第33-36页 |
3.2.1 p-q检测法 | 第33-34页 |
3.2.2 ip-iq检测法 | 第34-35页 |
3.2.3 id-iq检测法 | 第35-36页 |
3.3 电流前馈解耦控制策略 | 第36-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STATCOM改进型控制算法的研究 | 第42-58页 |
4.1 STATCOM控制策略的要求 | 第42页 |
4.2 STATCOM控制第一种分类方式 | 第42-44页 |
4.3 STATCOM控制第二种分类方式 | 第44-47页 |
4.3.1 电流直接控制 | 第44-46页 |
4.3.1.1 三角波比较法 | 第44-45页 |
4.3.1.2 滞环比较法 | 第45页 |
4.3.1.3 d-q轴变换下的瞬时电流控制方法 | 第45-46页 |
4.3.2 电流间接控制 | 第46-47页 |
4.3.2.1 单δ控制 | 第46页 |
4.3.2.2 逆系统PI控制 | 第46-47页 |
4.3.2.3 δ、θ控制 | 第47页 |
4.4 双模糊PI控制算法研究 | 第47-56页 |
4.4.1 模糊控制的发展历程 | 第47-48页 |
4.4.2 双模糊PI控制器的结构和原理 | 第48-49页 |
4.4.3 双模糊PI控制器的设计 | 第49-52页 |
4.4.4 双模糊PI控制策略与其他控制策略性能对比 | 第52-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STATCOM的仿真研究 | 第58-68页 |
5.1 MATLAB/Simulink简介 | 第58页 |
5.2 基于MATLAB/Simulink的STATCOM仿真模型 | 第58-66页 |
5.2.1 电源负载模块 | 第58-59页 |
5.2.2 主电路模块 | 第59页 |
5.2.3 直流侧电容电压模块 | 第59-60页 |
5.2.4 无功电流检测模块 | 第60页 |
5.2.5 双模糊PI控制模块 | 第60-62页 |
5.2.6 PWM模块 | 第62页 |
5.2.7 系统仿真与分析 | 第62-6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8-70页 |
6.1 总结 | 第68页 |
6.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