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高层建筑论文--高层建筑结构论文

基于黏滞阻尼器的框架核心筒减震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9页
    1.2 消能减震技术第9-14页
        1.2.1 消能减震技术的概念第9页
        1.2.2 消能减震技术的能量分析理论第9-12页
        1.2.3 消能减震技术的分类第12-13页
        1.2.4 消能减震技术的优越性第13-14页
    1.3 消能减震技术和能量分析方法的国内外动态第14-18页
        1.3.1 消能减震技术的抗震性能研究动态第14-15页
        1.3.2 消能减震技术的能量分析方法研究动态第15-17页
        1.3.3 消能减震技术的工程应用现状第17-18页
    1.4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传力机制和内力重分布机理第18-20页
    1.5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基于PERFORM-3D的消能减震分析模型第22-46页
    2.1 黏滞阻尼器的构造、恢复力模型及安装形式第22-24页
        2.1.1 黏滞阻尼器的构造第22-23页
        2.1.2 黏滞阻尼器的恢复力模型第23-24页
        2.1.3 黏滞阻尼器的安装形式第24页
    2.2 工程概况第24-25页
    2.3 建立有限元模型第25-35页
        2.3.1 非线性有限元软件PERFORM-3D的介绍第25页
        2.3.2 建模过程第25-26页
        2.3.3 非线性参数的选择以及构件的组合第26-35页
    2.4 模态分析及模型的正确性说明第35-37页
    2.5 结构阻尼的选取第37-40页
        2.5.1 模态阻尼第37-38页
        2.5.2 瑞雷阻尼第38页
        2.5.3 线性分析和非线性分析中的阻尼第38-40页
    2.6 地震波的选取第40-42页
    2.7 阻尼器的布置方案第42-43页
    2.8 本章小结第43-46页
第三章 罕遇地震下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最大层剪力和顶点位移时程第46-60页
    3.1 最大层间位移角的对比分析第46-53页
    3.2 最大层剪力的对比分析第53-58页
    3.3 顶点位移时程曲线对比第58-59页
    3.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塑性损伤和能量分配第60-72页
    4.1 塑性损伤第60-63页
    4.2 耗能分配第63-67页
    4.3 滞回耗能在各构件的分布规律第67-68页
    4.4 滞回耗能沿高度方向的分布规律第68-71页
    4.5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5.1 结论第72-73页
    5.2 展望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第78-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韧性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下一篇:南开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钢结构施工模拟与监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