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1.1 土壤碳库 | 第11页 |
1.2 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和非活性有机碳库 | 第11-12页 |
1.3 土壤酶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4 土壤有机质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4.1 土壤有机质的化学分组 | 第14-15页 |
1.4.2 土壤有机质的物理分组 | 第15-16页 |
1.5 我国秸秆资源利用现状 | 第16-17页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7页 |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7.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7.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2 引言 | 第19-20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0-27页 |
3.1 秸秆还田试验设计 | 第20-21页 |
3.1.1 试验场地 | 第20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20-21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1-27页 |
3.2.1 土壤不同组分有机碳的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3.2.2 土壤轻组有机碳和土壤颗粒态有机碳的提取方法 | 第22页 |
3.2.3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测定与方法 | 第22-23页 |
3.2.4 土壤胞外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第23-25页 |
3.2.5 固态核磁共振的测定方法 | 第25页 |
3.2.6 碳库管理指数和敏感性指数计算方法 | 第25-26页 |
3.2.7 数据处理与方法 | 第26-27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7-43页 |
4.1 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 | 第27页 |
4.2 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活性碳库的变化特征 | 第27-28页 |
4.3 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变化特征 | 第28-29页 |
4.4 土壤活性碳库与土壤胞外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29页 |
4.5 土壤活性碳库与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 | 第29-30页 |
4.6 秸秆还田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 | 第30-31页 |
4.7 秸秆还田土壤有机碳敏感性指数(SI) | 第31-32页 |
4.8 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全量有机质(SOM)化学结构变化特征 | 第32-34页 |
4.8.1 土壤全量有机质(SOM)~(13)C固态核磁共振图谱 | 第32-34页 |
4.9 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不同颗粒态有机质(LFOM,c-POM,f-POM和MinOM)化学结构变化特征 | 第34-42页 |
4.9.1 土壤轻组有机质(LFOM)化学结构的变化 | 第34-36页 |
4.9.2 土壤颗粒态有机质(c-POM和f-POM)化学结构的变化 | 第36-40页 |
4.9.3 土壤颗粒态有机质(MinOM)化学结构的变化 | 第40-42页 |
4.10 土壤有机质化学结构与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3页 |
5 讨论 | 第43-49页 |
5.1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43-44页 |
5.2 秸秆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 第44-45页 |
5.3 秸秆还田对土壤胞外酶活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5.4 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胞外酶活性间的相互关系 | 第46页 |
5.5 秸秆还田对土壤全量有机质和颗粒态有机质化学结构的影响 | 第46-47页 |
5.6 土壤有机质含碳官能团与胞外酶活性间的相互关系 | 第47-49页 |
6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62页 |
附录A | 第62-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