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动物学论文--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论文--水生动物学论文

淮河流域浮游动物分布格局及群落形成机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0页
    1.1 淮河流域第16-17页
    1.2 浮游动物第17-21页
        1.2.1 淡水浮游动物概述第17-19页
        1.2.2 淡水浮游动物的生态学意义第19-21页
    1.3 集合群落第21-26页
        1.3.1 集合群落主要相关理论第21-23页
        1.3.2 集合群落研究进展第23-26页
    1.4 群落构建与维持机制第26-29页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9-30页
第二章 研究方法第30-37页
    2.1 采样点布设及研究方案第30-34页
        2.1.1 淮河采样点设置第30-31页
        2.1.2 流域划分第31-34页
    2.2 浮游动物样品采集与鉴定方法第34-35页
        2.2.1 浮游动物定性与定量样品的采集方法第34-35页
        2.2.2 浮游动物定性与定量样品的鉴定方法第35页
    2.3 水质环境因子的测定方法第35-37页
第三章 淮河流域浮游动物分布格局第37-46页
    3.1 数据分析第37-38页
        3.1.1 优势度计算第37页
        3.1.2 多样性指数计算第37-38页
    3.2 研究结果第38-44页
        3.2.1 淮河流域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第38-39页
        3.2.2 淮河流域浮游动物生物量第39-40页
        3.2.3 淮河流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第40-41页
        3.2.4 淮河流域浮游动物多样性第41-42页
        3.2.5 淮河流域浮游动物群落的季节差异第42-44页
    3.3 讨论第44-46页
第四章 河流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环境梯度的影响第46-66页
    4.1 数据分析第46-48页
        4.1.1 河流综合水质标识指数的计算第46页
        4.1.2 土地利用类型解析及面积统计第46-48页
        4.1.3 一般线性模型第48页
    4.2 研究结果第48-63页
        4.2.1 河流分级梯度与浮游动物群落的关系第48-52页
        4.2.2 综合水质梯度与浮游动物群落的关系第52-57页
        4.2.3 河岸带土地利用梯度与浮游动物群落的关系第57-63页
    4.3 讨论第63-66页
        4.3.1 河流分级对浮游动物的影响第63-64页
        4.3.2 农田对水质和浮游动物的影响第64-65页
        4.3.3 不透水地表(城市化)对水质和浮游动物的影响第65-66页
第五章 河流浮游动物集合群落的研究——以颍河为例第66-89页
    5.1 数据分析第66-70页
        5.1.1 群落类型划分及其环境因子第66-67页
        5.1.2 空间变量模型构建第67-69页
        5.1.3 变异分解第69-70页
    5.2 研究结果第70-85页
        5.2.1 丰水期和枯水期颍河浮游动物集合群落特征第70-72页
        5.2.2 环境与浮游动物集合群落结构的关系第72-78页
        5.2.3 空间过程与浮游动物集合群落结构的关系第78-85页
    5.3 讨论第85-89页
        5.3.1 土地利用对水质和浮游动物群落类型的影响第85页
        5.3.2 环境和空间过程对浮游动物集合群落结构的影响第85-86页
        5.3.3 河流方向性和拦河闸坝对浮游动物集合群落的影响第86-88页
        5.3.4 浮游动物功能分类群对集合群落的影响差异第88-89页
第六章 基于功能性状和系统发育树的河流浮游动物群落构建机制第89-101页
    6.1 数据分析第89-94页
        6.1.1 系统发育树和功能性状树的构建第89-91页
        6.1.2 干扰梯度上系统发育结构和功能性状结构的回归分析第91-93页
        6.1.3 生态位相关指数的计算第93-94页
    6.2 研究结果第94-99页
        6.2.1 系统发育结构与信号第94-96页
        6.2.2 河岸带土地利用与系统发育结构及功能性状结构的关系第96-98页
        6.2.3 环境、空间和生物因素与系统发育和功能性状结构的相关性第98-99页
    6.3 讨论第99-101页
结论与展望第101-105页
    结论第101-102页
    研究特色与创新第102-103页
    不足与展望第103-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18页
附录第118-128页
后记第128-130页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30页

论文共13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铁磁多层膜中电流驱动磁矩的有效翻转
下一篇:斑马鱼dishevelled家族基因调节胚胎图式形成和原肠运动的突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