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法学各部门论文--刑事侦查学(犯罪对策学、犯罪侦查学)论文--侦查技术与方法论文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金融犯罪侦查模式的优化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页
前言第11-12页
1 绪论第12-23页
    1.1 基本概念的厘定第12-15页
        1.1.1 侦查模式第12-14页
        1.1.2 相关概念辨析第14-15页
    1.2 侦查模式研究现状第15-21页
        1.2.1 侦查模式研究总体趋势第15-17页
        1.2.2 诉讼程序性视角下的侦查模式研究第17-18页
        1.2.3 技术方法视角下的侦查模式研究第18-20页
        1.2.4 述评第20-21页
    1.3 研究的意义第21页
    1.4 研究方法第21-23页
2 网络金融犯罪的违法样态第23-33页
    2.1 网络金融犯罪的概念与演变第23-27页
        2.1.1 前网络金融犯罪时期第23-24页
        2.1.2 后网络金融犯罪时期第24-27页
    2.2 网络金融犯罪的类型第27-29页
    2.3 网络金融犯罪的特点第29-33页
        2.3.1 海量的受害群体第29-30页
        2.3.2 巨额的涉案资金第30-31页
        2.3.3 专业的组织分工第31-33页
3 网络金融犯罪的侦查难点第33-39页
    3.1 网络空间对侦查学基础原理的诘难第33-36页
        3.1.1 挑战了同一认定的实现前提第34-35页
        3.1.2 自然人与网络虚拟身份的同一认定第35-36页
    3.2 网络金融犯罪的取证难点第36-39页
        3.2.1 涉案线索积压难以充分消化第36-37页
        3.2.2 海量交易流水梳理能力不足第37页
        3.2.3 多方因素阻碍侦查措施开展第37-39页
4 传统侦查模式的回溯与分析第39-46页
    4.1 传统侦查模式回溯第39-41页
        4.1.1 “从案到人”模式与“从人到案”模式第39-40页
        4.1.2 “从案到案”侦查模式第40-41页
    4.2 传统侦查模式与现实需要脱节原因第41-42页
        4.2.1 历史的惯性第41-42页
        4.2.2 现实的惰性第42页
    4.3 侦查模式优化的必要性分析第42-43页
        4.3.1 侦查策略的优化呼唤理论依据第42-43页
        4.3.2 侦查手段的选择需要科学指引第43页
    4.4 侦查模式优化的可行性基础第43-46页
        4.4.1 大数据侦查概述第43-44页
        4.4.2 大数据侦查的基本方法第44-46页
5 网络金融犯罪侦查模式的优化第46-63页
    5.1 侦查思维的变革第46-49页
        5.1.1 变单环式为多环式侦查思维第46-48页
        5.1.2 变触发式为预警式侦查思维第48-49页
        5.1.3 变单一式为复合式侦查思维第49页
    5.2 侦查模式的优化第49-55页
        5.2.1 “资金—数据—案件”模式第49-51页
        5.2.2 “案件—数据—线索”模式第51-52页
        5.2.3 “案件—数据—嫌疑人”模式第52-54页
        5.2.4 “人员—数据—案件”模式第54-55页
    5.3 侦查对策的调整——以网络非法集资犯罪为例第55-56页
        5.3.1 建立全天候网络集资监测平台第55页
        5.3.2 对层级关系进行智能数据处理第55页
        5.3.3 嗅探集资企业的特征节点账户第55-56页
    5.4 优化型与传统侦查模式的对比分析第56-59页
        5.4.1 侦查模式的构成要素剖析第56-58页
        5.4.2 优化型与传统侦查模式的对比第58-59页
    5.5 优化型侦查模式的普适性分析第59-63页
        5.5.1 基于犯罪模式间的共同特征第60-61页
        5.5.2 基于侦查模式的可移植性第61-63页
结论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6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ResNet模型的全极化SAR影像分类研究
下一篇:“木奇”对城市绿地土壤修复的综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