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0-1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三)关于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简要评价 | 第14-15页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7-19页 |
(一)研究的重点 | 第17页 |
(二)研究的难点 | 第17-18页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乡镇政府执行力的内涵解读及相关性 | 第19-26页 |
一、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 | 第19-21页 |
(一)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概念 | 第19-20页 |
(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素与标准 | 第20-21页 |
二、乡镇政府执行力的内涵 | 第21-23页 |
(一)政府执行力的提出 | 第21-22页 |
(二)乡镇政府执行力的概念 | 第22-23页 |
(三)乡镇政府执行力的特性 | 第23页 |
三、治理能力现代化与乡镇政府执行力的相关性 | 第23-26页 |
(一)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提升乡镇政府执行力的目标导向 | 第24页 |
(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提升乡镇政府执行力的理念先导 | 第24-25页 |
(三)提升乡镇政府执行力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 第25页 |
(四)提升乡镇政府执行力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乡镇政府执行力存在的问题 | 第26-31页 |
一、X县T乡基本情况 | 第26页 |
二、X县T乡政府执行力总体情况 | 第26-27页 |
三、乡镇政府执行力存在的不足 | 第27-31页 |
(一)机械执行:照搬照抄,本本主义 | 第27-28页 |
(二)选择执行:断章取义,避重就轻 | 第28页 |
(三)应付执行:阳奉阴违,弄虚作假 | 第28-29页 |
(四)象征执行: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 第29页 |
(五)替代执行:歪曲变通,偷梁换柱 | 第29-30页 |
(六)附加执行:捆绑销售,权力寻租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影响乡镇政府执行力的主要因素 | 第31-44页 |
一、影响乡镇政府执行力的执行要件因素 | 第31-34页 |
(一)部分要件不符合乡镇实际 | 第31-32页 |
(二)部分要件缺乏民意基础 | 第32-33页 |
(三)部分要件的不稳定性和不连续性 | 第33-34页 |
二、影响乡镇政府执行力的执行主体因素 | 第34-37页 |
(一)执行能力欠缺 | 第34-35页 |
(二)要件认同障碍 | 第35-36页 |
(三)人员构成复杂 | 第36页 |
(四)承担任务繁杂性和多中心性 | 第36-37页 |
三、影响乡镇政府执行力的执行客体因素 | 第37-39页 |
(一)“空心村”环境的制约 | 第38页 |
(二)宗族、家族势力的干扰 | 第38-39页 |
(三)“熟人社会”和村规民约的限制 | 第39页 |
四、影响乡镇政府执行力的执行资源因素 | 第39-41页 |
(一)乡镇政府权责不一致 | 第39-40页 |
(二)乡镇财政入不敷出 | 第40-41页 |
(三)乡镇政府权威资源流失 | 第41页 |
五、影响乡镇政府执行力的执行机制因素 | 第41-44页 |
(一)问责机制不科学 | 第42页 |
(二)监督机制不健全 | 第42页 |
(三)沟通机制不顺畅 | 第42-43页 |
(四)激励机制不完善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提升乡镇政府执行力的路径 | 第44-55页 |
一、强化执行主体,培育执行文化 | 第44-47页 |
(一)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 第44-45页 |
(二)提升干部素质能力 | 第45-46页 |
(三)优化选人用人机制 | 第46页 |
(四)培育先进执行文化 | 第46-47页 |
二、培植多元主体,实现乡村善治 | 第47-49页 |
(一)重塑乡村社会关系 | 第47-48页 |
(二)培育乡村公民社会 | 第48页 |
(三)挖掘发挥乡贤作用 | 第48-49页 |
三、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权责统一 | 第49-51页 |
(一)理顺县乡权责关系 | 第49页 |
(二)规范提升乡镇财政 | 第49-50页 |
(三)赋予乡镇更多自主权限 | 第50-51页 |
四、规范制度设计,强化制度保障 | 第51-55页 |
(一)建立依法行政机制 | 第51-52页 |
(二)完善正向激励机制 | 第52页 |
(三)健全绩效考核机制 | 第52-53页 |
(四)规范监督问责机制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3页 |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与获奖情况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