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1.1 辐射诱变育种技术的发展 | 第11页 |
1.1.2 辐射源、辐射材料、辐射剂量的选择 | 第11-12页 |
1.2 辐射后代的鉴定 | 第12-15页 |
1.2.1 形态鉴定法 | 第12-13页 |
1.2.2 植物生理生化鉴定法 | 第13-14页 |
1.2.3 细胞学检测 | 第14页 |
1.2.4 DNA分子标记鉴定 | 第14-15页 |
1.3 菊花辐射诱变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1 菊花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3.2 菊花诱变材料选择 | 第15-16页 |
1.3.3 菊花辐射剂量的选择 | 第16页 |
1.3.4 菊花辐射后代的筛选与鉴定 | 第16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6-18页 |
2 ~(60)Co-γ射线对两种露地菊品种性状变异的影响 | 第18-27页 |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2.1.2 试验方法 | 第18页 |
2.2 数据处理 | 第1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8-25页 |
2.3.1 辐射对两种露地菊品种死亡率的影响 | 第18-20页 |
2.3.2 辐射对两种露地菊品种定量性状变异的影响 | 第20-22页 |
2.3.3 辐射对两种露地菊品种定性性状变异的影响 | 第22-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3 ~(60)Co-γ射线对两种露地菊品种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27-3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7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27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27页 |
3.1.3 试验方法 | 第27页 |
3.2 数据处理和方法分析 | 第27-2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3.3.1 辐射对两种露地菊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28页 |
3.3.2 辐射对两种露地菊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3 辐射对两种露地菊品种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4 辐射对两种露地菊品种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30页 |
3.3.5 辐射对两种露地菊品种SOD酶活性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6 辐射对两种露地菊品种POD酶活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7 辐射对两种露地菊品种CAT酶活性的影响 | 第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4 ~(60)Co-γ射线对两种露地菊品种减数分裂的影响 | 第34-40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4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34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3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4.2.1 辐射对'东林瑞雪'减数分裂的影响 | 第34-37页 |
4.2.2 辐射对'粉翎'减数分裂的影响 | 第37-3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5 两种露地菊品种辐射后代ISSR遗传变异分析 | 第40-50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5.1.1 材料 | 第40-41页 |
5.1.2 方法 | 第41页 |
5.2 数据处理 | 第41-42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5.3.1 ISSR扩增结果 | 第42-45页 |
5.3.2 辐射后代基因组的变异情况 | 第45-46页 |
5.3.3 辐射后代聚类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6 讨论 | 第50-53页 |
6.1 ~(60)Co-γ射线对两种露地菊品种性状变异的影响 | 第50-51页 |
6.2 ~(60)Co-γ射线对两种露地菊品种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51页 |
6.3 ~(60)Co-γ射线对两种露地菊品种减数分裂的影响 | 第51-52页 |
6.4 辐射后代ISSR遗传变异分析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建议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2页 |
附录 | 第62-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