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 多元通风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多元通风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多元通风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3 大空间建筑定义及能耗特点 | 第18页 |
1.3 研究方法、意义及内容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3.2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多元通风理论 | 第20-37页 |
2.1 自然通风 | 第20-27页 |
2.1.1 风压驱动的自然通风 | 第20-22页 |
2.1.2 热压驱动的自然通风 | 第22-24页 |
2.1.3 热压与风压耦合作用下自然通风 | 第24-26页 |
2.1.4 自然通风利用形式 | 第26-27页 |
2.2 机械通风 | 第27-28页 |
2.2.1 机械通风分类 | 第27-28页 |
2.2.2 机械通风前景 | 第28页 |
2.3 多元通风 | 第28-31页 |
2.3.1 多元通风分类 | 第28-29页 |
2.3.2 多元通风量的计算 | 第29-31页 |
2.4 现有多元通风建筑概述 | 第31-34页 |
2.5 通风评价方式 | 第34-36页 |
2.5.1 温度效率 | 第34页 |
2.5.2 换气效率 | 第34-35页 |
2.5.3 空气龄 | 第35页 |
2.5.4 换气次数 | 第35-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工业大空间热压自然通风与局部机械通风耦合流动特性模拟研究 | 第37-46页 |
3.1 数值计算与理论分析模型 | 第37页 |
3.2 数学模型 | 第37-39页 |
3.3 热压自然通风理论 | 第39-40页 |
3.4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40-45页 |
3.4.1 流动特性分析 | 第40-42页 |
3.4.2 温度分布 | 第42-44页 |
3.4.3 温度效率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机械通风辅助式自然通风数值模拟 | 第46-53页 |
4.1 物理模型 | 第46-47页 |
4.1.1 对象描述 | 第46-47页 |
4.2 计算域及边界条件 | 第47页 |
4.3 数值计算 | 第47-48页 |
4.3.1 控制方程 | 第47页 |
4.3.2 壁面函数 | 第47-48页 |
4.4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8-52页 |
4.4.1 热压与风压耦合作用下的单侧自然通风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8-49页 |
4.4.2 单侧进风加屋顶机械排风条件下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9-50页 |
4.4.3 穿堂风加屋顶机械排风条件下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0-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大空间通风缩比尺模型实验 | 第53-73页 |
5.1 实验目的: | 第53页 |
5.2 模型介绍 | 第53-57页 |
5.3 实验可行性分析 | 第57页 |
5.4 实验步骤及设备布置 | 第57-60页 |
5.5 数据处理 | 第60页 |
5.6 数据分析 | 第60-64页 |
5.6.1 红外热成像仪拍摄 | 第60-62页 |
5.6.2 红外热成像仪数据与模型实验数据和模拟数据对比 | 第62页 |
5.6.3 不同热源强度对热压自然通风的影响 | 第62-64页 |
5.7 多元通风实验结果分析 | 第64-72页 |
5.7.1 室外温度为25℃下的通风分析 | 第64-67页 |
5.7.2 室外温度为35℃下的通风分析 | 第67-69页 |
5.7.3 不同工况结果对比分析 | 第69-72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结论 | 第73-74页 |
6.2 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