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河道底泥的污染情况 | 第15-16页 |
1.2.1 河道底泥的产生 | 第15页 |
1.2.2 河道底泥的污染物组成及危害 | 第15-16页 |
1.3 浙江省温州市三垟湿地底泥污染状况 | 第16-17页 |
1.4 污染底泥的治理与处置 | 第17-21页 |
1.4.1 原位修复技术 | 第17-19页 |
1.4.2 异位修复技术 | 第19页 |
1.4.3 污染底泥的资源化途径 | 第19-21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三垟湿地底泥理化性质、热值及重金属含量 | 第24-30页 |
2.1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24页 |
2.1.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2.1.2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2.2 仪器与方法 | 第24-27页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4-25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5-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29页 |
2.3.1 含水率 | 第27页 |
2.3.2 有机质含量 | 第27页 |
2.3.3 pH值 | 第27页 |
2.3.4 化学成分分析 | 第27-28页 |
2.3.5 底泥热值 | 第28页 |
2.3.6 重金属浸出浓度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三垟湿地底泥制蜂窝煤的制备和产品性能 | 第30-36页 |
3.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30页 |
3.1.1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3.1.2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3.2.1 实验所用仪器 | 第30-31页 |
3.2.2 实验所用原料 | 第31页 |
3.2.3 实验所用方法 | 第31-32页 |
3.3 制备流程 | 第32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2-35页 |
3.4.1 全水分含量,孔洞率和端面压溃力 | 第32-33页 |
3.4.2 蜂窝煤热值 | 第33-34页 |
3.4.3 底泥制蜂窝煤产品重金属浸出浓度 | 第34页 |
3.4.4 蜂窝煤产品性能比较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蜂窝煤焚烧灰渣的毒性浸出试验 | 第36-42页 |
4.1 实验目的与内容 | 第36-37页 |
4.1.1 实验目的 | 第36页 |
4.1.2 实验内容 | 第36-37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7-38页 |
4.2.1 实验所用仪器 | 第37页 |
4.2.2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1页 |
4.3.1 不同pH下重金属的浸出情况 | 第38-39页 |
4.3.2 焚烧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规律 | 第39-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不同固化剂对底泥制蜂窝煤焚烧灰渣的毒性浸出影响 | 第42-51页 |
5.1 实验目的与实验内容 | 第42-43页 |
5.1.1 实验目的 | 第42-43页 |
5.1.2 实验内容 | 第43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5.2.1 实验仪器 | 第43页 |
5.2.2 实验药品 | 第43-44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4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5.3.1 不同固化剂对底泥重金属的固化效果 | 第44-45页 |
5.3.2 固化底泥制蜂窝煤焚烧灰渣的重金属浸出 | 第45-46页 |
5.3.3 焚烧过程中重金属迁移转化规律 | 第46-4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六章 污染底泥异位修复技术决策系统 | 第51-62页 |
6.1 软件设计目的 | 第51页 |
6.2 软件主要功能 | 第51-52页 |
6.3 软件设计原则 | 第52页 |
6.4 软件整体设计结构 | 第52-53页 |
6.5 各种资源化方式阈值 | 第53-54页 |
6.6 软件前台结构 | 第54-55页 |
6.7 应用实例 | 第55-61页 |
6.7.1 污泥资源化选择软件在温州三垟湿地的应用 | 第55-58页 |
6.7.2 污泥资源化选择软件在海珠湿地公园水体底泥的应用 | 第58-59页 |
6.7.3 污泥资源化选择软件在珠江三角洲湿地污泥的应用 | 第59-61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7.1 结论 | 第62-63页 |
7.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