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1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2.1 采动覆岩破坏理论研究 | 第17-18页 |
1.2.2 富水性评价研究 | 第18-19页 |
1.2.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研究区域地质及水文地质 | 第21-31页 |
2.1 区域背景 | 第21-23页 |
2.1.1 区域分布概况 | 第21-22页 |
2.1.2 区域构造分析 | 第22页 |
2.1.3 区域新生界松散层结构特征 | 第22-23页 |
2.2 井田概况 | 第23-30页 |
2.2.1 井田基本情况 | 第23-24页 |
2.2.2 矿井地层 | 第24-26页 |
2.2.3 含煤地层 | 第26-28页 |
2.2.4 井田地质构造 | 第28页 |
2.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8-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祁东煤矿“四含”水文地质分析 | 第31-38页 |
3.1 祁东煤矿“四含”空间分布特征 | 第31-34页 |
3.2 祁东煤矿“四含”水文地质特征 | 第34-37页 |
3.2.1 单位涌水量分析 | 第34-36页 |
3.2.2 渗透系数分析 | 第36-37页 |
3.3 祁东煤矿四含富水性分级 | 第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基于GIS多元信息集成的含水层富水性模糊层次分析法 | 第38-54页 |
4.1 研究方法概述 | 第38-41页 |
4.1.1 地理信息系统(GIS) | 第38-39页 |
4.1.2 层次分析法(AHP) | 第39-40页 |
4.1.3 GIS与AHP耦合进行富水性评价 | 第40-41页 |
4.2 含水层富水性及其影响因素 | 第41-42页 |
4.2.1 “四含”有效厚度 | 第41-42页 |
4.2.2 构造发育密度 | 第42页 |
4.2.3 钻孔冲洗液消耗量 | 第42页 |
4.2.4 渗透系数 | 第42页 |
4.2.5 单位涌水量 | 第42页 |
4.3 含水层富水性主控因素专题图层的建立 | 第42-49页 |
4.3.1 含水层有效厚度分析 | 第42-45页 |
4.3.2 构造发育密度分析 | 第45-46页 |
4.3.3 钻孔冲洗液消耗量分析 | 第46-47页 |
4.3.4 渗透系数分析 | 第47-48页 |
4.3.5 单位涌水量分析 | 第48-49页 |
4.4 各因素权重计算 | 第49-50页 |
4.5 含水层富水性影响因素归一化处理 | 第50-51页 |
4.6 富水性分区结果 | 第51-5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四含”下开采覆岩变形及破坏数值模拟分析 | 第54-76页 |
5.1 软件介绍和基本理论 | 第54-57页 |
5.1.1 FLAC~(3D)软件介绍 | 第54页 |
5.1.2 FLAC~(3D)中的流固耦合分析 | 第54-57页 |
5.2 “四含”下开采覆岩变形及破坏模拟分析 | 第57-64页 |
5.2.1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7-59页 |
5.2.2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第59-64页 |
5.3 “四含”下开采覆岩变形破坏控制因素分析 | 第64-74页 |
5.3.1 工作面推进速度 | 第64-67页 |
5.3.2 工作面斜长 | 第67-68页 |
5.3.3 采高 | 第68-69页 |
5.3.4 承压水水压 | 第69-71页 |
5.3.5 地质构造 | 第71-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