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7-9页 |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章 列斐伏尔与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概述 | 第14-23页 |
1.1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概述 | 第14-18页 |
1.1.1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形成背景 | 第14-15页 |
1.1.2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思想来源 | 第15-16页 |
1.1.3 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1.2 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概述 | 第18-23页 |
1.2.1 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形成背景 | 第18-19页 |
1.2.2 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思想来源 | 第19-20页 |
1.2.3 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列斐伏尔与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比较分析 | 第23-36页 |
2.1 列斐伏尔与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区别 | 第23-31页 |
2.1.1 日常生活概念界定的不同 | 第23-25页 |
2.1.2 日常生活异化产生根源的不同 | 第25-27页 |
2.1.3 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具体表现路径的不同 | 第27-31页 |
2.2 列斐伏尔与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内在联系 | 第31-36页 |
2.2.1 二者对教条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 第31-32页 |
2.2.2 二者对艺术与日常生活关系的重视 | 第32-34页 |
2.2.3 二者对日常生活自在性的扬弃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列斐伏尔与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比较研究的意义 | 第36-43页 |
3.1 列斐伏尔与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比较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36-37页 |
3.1.1 弥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横向缺失,增加研究的广度 | 第36-37页 |
3.1.2 深化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的纵向梳理,加深研究的深度 | 第37页 |
3.2 列斐伏尔与赫勒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比较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37-43页 |
3.2.1 推动中国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在信息化时代的转变 | 第37-39页 |
3.2.2 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融合 | 第39-40页 |
3.2.3 提供中国日常思维重建的主要途径 | 第40-41页 |
3.2.4 有助于中国现代公共伦理秩序的完善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