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黄瓜花叶病毒外壳蛋白与寄主因子的互作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缩略词第6-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30页
    1.1 黄瓜花叶病毒研究进展第12-16页
        1.1.1 黄瓜花叶病毒在植物检疫中的地位第12页
        1.1.2 黄瓜花叶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第12-13页
        1.1.3 病毒编码的蛋白功能以及在病毒致病中的作用第13-16页
    1.2 植物RNA病毒侵染性克隆构建的研究进展第16-19页
        1.2.1 植物RNA病毒侵染性克隆的发展第16-18页
        1.2.2 植物RNA病毒侵染性克隆构建第18-19页
    1.3 病毒与寄主互作的研究进展第19-30页
        1.3.1 病毒完成侵染过程需要寄主因子的参与第19-22页
        1.3.2 病毒侵染引起寄主症状的产生机制第22-27页
        1.3.3 病毒与寄主互作研究方法第27-30页
第二章 CMV-M RNA1侵染性cDNA克隆构建第30-41页
    2.1 实验材料第30页
        2.1.1 毒源和寄主材料第30页
        2.1.2 试剂和酶第30页
    2.2 实验方法第30-34页
        2.2.1 TRIZOL法提取植物总RNA第30-31页
        2.2.2 RT-PCR反应第31页
        2.2.3 切胶回收及TA克隆第31-32页
        2.2.4 酶切反应,去磷酸化以及连接反应第32-33页
        2.2.5 转化与摇菌第33页
        2.2.6 质粒提取与测序第33-34页
        2.2.7 体外转录与接种第34页
        2.2.8 病毒粒子提取第34页
    2.3 T7启动子控制下的RNA1侵染性克隆构建第34-36页
        2.3.1 CMV-M RNA1侵染性克隆构建第34-36页
        2.3.2 RNA1侵染性cDNA克隆活性验证第36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36-39页
        2.4.1 pM1载体构建第36-38页
        2.4.2 侵染性克隆活性验证第38-39页
    2.5 结论与讨论第39-41页
第三章 CMV-M致病因子的研究第41-51页
    3.1 实验方法第41-42页
        3.1.1 重叠延伸PCR技术第41页
        3.1.2 定点突变技术第41-42页
    3.3 2b突变体构建第42-45页
        3.3.1 pM2~(Δ2b)构建第43-44页
        3.3.2 pM2~(m2b)构建第44-45页
    3.4 CP突变体构建第45-47页
        3.4.1 pM3~(FCP)构建第45-46页
        3.4.2 pM3~(CP129)构建第46-47页
    3.5 CMV-M三条基因组对病毒致病性影响第47页
    3.6 CP对病毒致病性影响第47-49页
    3.7 2b对病毒致病性影响第49页
    3.8 结论与讨论第49-51页
第四章 CP亚细胞定位研究第51-59页
    4.1 实验材料第51页
    4.2 实验方法第51-52页
        4.2.1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第51页
        4.2.2 农杆菌侵染第51-52页
        4.2.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第52页
    4.3 载体构建第52-53页
        4.3.1 构建带GFP基因的侵染性克隆pM3~(GFP)第52页
        4.3.2 瞬时表达载体pCP/GFP构建第52页
        4.3.3 瞬时表达载体pGFP/CP构建第52-53页
        4.3.4 体外转录接种第53页
        4.3.5 瞬时表达第53页
    4.4 实验结果第53-57页
        4.4.1 pM3~(GFP)体外转录结果第53-54页
        4.4.2 明脉症状分析第54-55页
        4.4.3 pGFP-CP亚细胞定位第55-57页
        4.4.4 pCP-GFP亚细胞定位第57页
    4.5 结论与讨论第57-59页
第五章 病毒与寄主的互作第59-80页
    5.1 实验材料第59页
        5.1.1 菌株与载体第59页
        5.1.2 培养基与试剂第59页
    5.2 实验方法第59-65页
        5.2.1 文库构建第59页
        5.2.2 文库转化到大肠杆菌第59-60页
        5.2.3 库容量的鉴定第60页
        5.2.4 载体构建第60-61页
        5.2.5 酵母感受态制备第61页
        5.2.6 诱饵质粒自身激活报告基因的检测第61页
        5.2.7 酵母双杂交筛选第61-62页
        5.2.8 目的基因鉴定第62页
        5.2.9 酵母质粒提取第62-63页
        5.2.10 双分子荧光技术第63页
        5.2.11 亚细胞定位第63页
        5.2.12 植物总蛋白提取技术第63-64页
        5.2.13 Western-blot技术第64页
        5.2.14 VIGS技术第64-65页
    5.3 实验结果第65-77页
        5.3.1 cDNA文库的库容量鉴定第65页
        5.3.2 库容量鉴定第65-66页
        5.3.3 自主激活验证第66-67页
        5.3.4 酵母双杂交筛选第67页
        5.3.5 目的基因ORF克隆第67-68页
        5.3.6 FdI自主激活活性验证第68-69页
        5.3.7 回转验证第69页
        5.3.8 FdI与CP在植物细胞中的互作鉴定第69-71页
        5.3.9 FdI信号肽鉴定第71-73页
        5.3.10 FdI信号肽与CP互作鉴定第73-74页
        5.3.11 FdI与Fny-CP和Q-CP互作鉴定第74-75页
        5.3.12 CMV侵染引起FdI表达降低第75-76页
        5.3.13 VIGS诱导FdI基因沉默后烟草症状第76-77页
    5.4 结论与讨论第77-80页
第六章 寄主抗性因子的筛选第80-88页
    6.1 实验材料第80页
    6.2 实验方法第80-83页
        6.2.1 植物高分子量RNA的提取和分离第80-81页
        6.2.2 高分子RNA的Northern-blot第81-82页
        6.2.3 突变体杂合度PCR检测第82页
        6.2.4 突变体是否为隐形基因鉴定第82页
        6.2.5 Gateway克隆原理与操作第82页
        6.2.6 转基因拟南芥技术第82-83页
    6.3 实验结果第83-86页
        6.3.1 突变体筛选第83-85页
        6.3.2 78突变体的表型特征第85页
        6.3.3 78突变体基因鉴定第85页
        6.3.4 78突变体纯合度鉴定第85-86页
    6.4 结论与讨论第86-8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8-90页
    7.1 结论第88-89页
    7.2 展望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9页
致谢第99-100页
附录Ⅰ 引物序列第100-103页
附录Ⅱ 酵母双杂交筛选结果第103-104页
附录Ⅲ 酵母双杂交筛选到的互作因子序列第104-108页
个人简历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北绿洲典型盐渍土区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淋盐需水量分析
下一篇:拟南芥微管正端结合蛋白AUGMIN8调控PIN2胞吞回收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