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一般病证论文--中风论文

任氏脑脉苏治疗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引言第7-8页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第8-11页
    1 一般资料第8页
        1.1 病例来源第8页
    2 诊断标准第8-9页
        2.1 西医诊断标准第8页
        2.2 中医诊断标准第8-9页
    3 病例实验标准第9-11页
        3.1 纳入标准第9页
        3.2 排除标准第9页
        3.3 病例的剔除与脱落第9-10页
        3.4 剔除和脱落病例的处理第10页
        3.5 中止试验标准第10-11页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第11-13页
    1 给药方法及疗程第11页
    2 观察指标第11页
        2.1 安全性指标第11页
        2.2 疗效判定指标第11页
        2.3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第11页
    3 疗效评定:均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第11-12页
    4 统计分析第12-13页
第三部分 统计结果第13-16页
    1 一般资料分析第13页
        1.1 性别比较第13页
        1.2 年龄比较第13页
        1.3 高危因素比较第13页
    2 疗效分析第13-16页
        2.1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第13-14页
        2.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第14页
        2.3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比较第14页
        2.4 疗效资料第14-16页
第四部分 讨论第16-22页
    1 中医对于脑梗塞的认识第16页
    2 西医对于脑梗塞的认识第16-17页
    3 任氏脑脉苏的组方基础第17-19页
        3.1 中风病气虚血瘀病机的理论依据第17-18页
        3.2 益气活血法治疗中风病的理论依据第18-19页
    4 任氏脑脉苏的方义解析第19-20页
    5 任氏脑脉苏中主要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第20-21页
    6 研究体会与展望第21-22页
第五部分 结论第22-23页
致谢第23-24页
参考文献第24-28页
附录A: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CCS)第28-30页
附录B: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第30-31页
附录C: 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表第31-32页
附录D: 西医疗效评定标准第32-33页
附录E: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第33-34页
附录F: 任氏脑脉苏临床观察表第34-36页
文献综述第36-46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丹栀逍遥散加减对肝癌TACE术后发热、腹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下一篇:黄连素对慢性肾炎湿热证患者蛋白尿、VEGF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