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建筑结构震后可恢复功能 | 第10页 |
1.1.2 混合联肢剪力墙结构 | 第10-12页 |
1.2 联肢剪力墙中连梁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1.2.1 新型配筋形式的连梁体系 | 第12-14页 |
1.2.2 钢连梁及组合连梁体系 | 第14-15页 |
1.2.3 可更换耗能连梁体系 | 第15-18页 |
1.3 可更换耗能连梁的工程应用 | 第18-20页 |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可更换钢连梁联肢剪力墙的静力理论分析 | 第22-36页 |
2.1 可更换钢连梁双肢剪力墙的设防目标 | 第22-23页 |
2.2 联肢剪力墙结构的受力变形特点分析 | 第23-24页 |
2.2.1 连梁与墙肢的相互作用关系 | 第23-24页 |
2.2.2 连梁的受力变形特点 | 第24页 |
2.3 可更换钢连梁简化模型的理论分析 | 第24-32页 |
2.3.1 可更换钢连梁刚度削弱分析 | 第24-27页 |
2.3.2 连梁消能梁段优先屈服分析 | 第27-29页 |
2.3.3 消能梁段集中变形分析 | 第29-31页 |
2.3.4 消能梁段极限位移的控制分析 | 第31-32页 |
2.3.5 可更换钢连梁设计原则小结 | 第32页 |
2.4 可更换钢连梁的抗剪承载力计算 | 第32-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可更换钢连梁联肢剪力墙抗震性能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36-54页 |
3.1 试验模型概况 | 第36-39页 |
3.1.1 试件设计的几何尺寸 | 第36-37页 |
3.1.2 试件的材料性能 | 第37-38页 |
3.1.3 加载制度 | 第38-39页 |
3.1.4 试验现象及结果分析 | 第39页 |
3.2 有限元分析概述 | 第39-40页 |
3.3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40-43页 |
3.3.1 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40-42页 |
3.3.2 钢筋和钢材的本构关系 | 第42-43页 |
3.4 计算单元介绍 | 第43-44页 |
3.5 可更换钢连梁双肢剪力墙模型的建立 | 第44-48页 |
3.5.1 单元类型的定义 | 第44页 |
3.5.2 材料的定义 | 第44-46页 |
3.5.3 创建装配件、设置各部件间接触 | 第46页 |
3.5.4 边界条件及加载方式 | 第46-47页 |
3.5.5 网格划分 | 第47-48页 |
3.5.6 加载制度 | 第48页 |
3.6 对比分析与模型验证 | 第48-52页 |
3.6.1 滞回曲线对比分析 | 第48-49页 |
3.6.2 骨架曲线对比分析 | 第49-50页 |
3.6.3 耗能性能对比分析 | 第50-51页 |
3.6.4 受力变形分析 | 第51-5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参数变化对可更换钢连梁抗震性能影响研究 | 第54-72页 |
4.1 刚度比对可更换钢连梁双肢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54-62页 |
4.1.1 刚度比对承载力的影响 | 第55-57页 |
4.1.2 刚度比对延性性能的影响 | 第57-60页 |
4.1.3 刚度比对耗能能力的影响 | 第60-62页 |
4.2 消能梁段长度比对可更换钢连梁双肢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62-69页 |
4.2.1 消能梁段长度比对承载力的影响 | 第63-64页 |
4.2.2 消能梁段长度比对延性性能的影响 | 第64-66页 |
4.2.3 消能梁段长度比对耗能性能的影响 | 第66-67页 |
4.2.4 消能梁段长度比对整体刚度的影响 | 第67-69页 |
4.3 可更换钢连梁双肢剪力墙的设计建议 | 第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2页 |
第五章 可更换钢连梁双肢剪力墙结构的动力弹塑性分析 | 第72-87页 |
5.1 结构信息及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72-74页 |
5.1.1 结构信息 | 第72页 |
5.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72-74页 |
5.2 地震波的选取 | 第74-75页 |
5.2.1 地震波的调整 | 第74页 |
5.2.2 本文地震波的选用 | 第74-75页 |
5.3 模态分析 | 第75-76页 |
5.4 罕遇地震下时程分析 | 第76-82页 |
5.4.1 剪力墙层间位移角对比 | 第76-77页 |
5.4.2 基底剪力分析 | 第77-78页 |
5.4.3 剪力墙应变及损伤分析 | 第78-81页 |
5.4.4 耗能分析 | 第81-82页 |
5.5 可更换钢连梁布置位置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 第82-85页 |
5.5.1 可更换钢连梁布置位置对层间位移的影响 | 第82-83页 |
5.5.2 可更换钢连梁布置位置对损伤分布的影响 | 第83-8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7-89页 |
结论 | 第87-88页 |
展望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