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油气田开发与开采论文--采油工程论文--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论文

喇南中西一区氢氧化钠改善聚合物驱开发效果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创新点摘要第6-9页
前言第9-11页
第一章 试验区概况第11-16页
    1.1 区块概况第11-14页
        1.1.1 油层发育状况第11-13页
        1.1.2 储层沉积特征第13页
        1.1.3 隔夹层发育状况第13页
        1.1.4 静态参数第13-14页
    1.2 开发简况第14-16页
第二章 地质模型的建立第16-25页
    2.1 基础数据准备第16页
        2.1.1 圈定边界第16页
        2.1.2 petrel数据前处理第16页
    2.2 建立构造模型第16-17页
    2.3 建立沉积相模型第17页
    2.4 建立相控属性模型第17-20页
    2.5 地质模型精度检验第20-23页
    2.6 地质模型的粗化第23-25页
第三章 水驱阶段历史拟合及剩余油分布第25-38页
    3.1 历史拟合结果第25-30页
        3.1.1 地质储量拟合第25页
        3.1.2 全区产液量拟合第25-26页
        3.1.3 全区含水率拟合第26-27页
        3.1.4 单井含水率拟合第27-28页
        3.1.5 采出程度拟合第28-30页
    3.2 拟合末期剩余油分布特征第30-35页
        3.2.1 聚驱边界剩余油分布特征第30-32页
        3.2.2 试验区剩余油分布特征第32-33页
        3.2.3 对比区剩余油分布特征第33-35页
    3.3 含水到98%开发效果预测第35-38页
        3.3.1 聚驱边界开发效果预测第35页
        3.3.2 试验区开发效果预测第35-36页
        3.3.3 对比区开发效果预测第36-38页
第四章 聚驱阶段跟踪拟合及剩余油分布第38-52页
    4.1 空白水驱阶段历史拟合第38-43页
        4.1.1 历史拟合结果第38-40页
        4.1.2 含水到98%开发效果预测第40-43页
    4.2 聚驱阶段历史拟合结果第43-45页
        4.2.1 全区产液量拟合第43-44页
        4.2.2 全区含水率拟合第44页
        4.2.3 单井含水率拟合第44-45页
        4.2.4 采出程度拟合第45页
    4.3 拟合末期剩余油分布特征第45-52页
        4.3.1 聚驱边界剩余油分布特征第45-47页
        4.3.2 试验区剩余油分布特征第47-49页
        4.3.3 对比区剩余油分布特征第49-52页
第五章 方案优选及试验效果预测第52-72页
    5.1 试验区氢氧化钠浓度优选第52-57页
        5.1.1 聚合物浓度为1000mg/L第52-53页
        5.1.2 聚合物浓度为1200mg/L第53-55页
        5.1.3 聚合物浓度为1500mg/L第55-57页
    5.2 试验区聚合物浓度优选第57-58页
    5.3 注入时机优选第58-60页
    5.4 经济效益评价第60-65页
        5.4.1 相同粘度方案经济效益评价第60-61页
        5.4.2 相同聚合物浓度经济效益评价第61-64页
        5.4.3 不同注入时机下经济效益评价第64-65页
    5.5 试验区和对比区开发效果对比第65-69页
        5.5.1 聚合物浓度为1000mg/L第65-66页
        5.5.2 聚合物浓度为1200mg/L第66-67页
        5.5.3 聚合物浓度为1500mg/L第67-69页
    5.6 最优方案剩余油分布第69-72页
结论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发表文章目录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部凹陷南部致密砂岩油气勘探潜力与目标优选
下一篇:存储式井下可视探测仪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