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原油田长8油藏油水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2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8-10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 | 第10-11页 |
1.4 主要工作量及研究成果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2-18页 |
2.1 构造背景 | 第12页 |
2.2 沉积盆地演化 | 第12-13页 |
2.2.1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海陆过渡相沉积 | 第13页 |
2.2.2 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沉积期 | 第13页 |
2.3 地层划分 | 第13-18页 |
第三章 沉积相及砂体展布特征 | 第18-31页 |
3.1 物源分析 | 第18-21页 |
3.1.1 碎屑组分判别依据 | 第18-19页 |
3.1.2 砂体百分含量变化趋势 | 第19-20页 |
3.1.3 古盐度分析 | 第20-21页 |
3.2 沉积相特征 | 第21-26页 |
3.2.1 沉积相标志 | 第21-23页 |
3.2.2 沉积相划分 | 第23-24页 |
3.2.3 长8_1油层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24-26页 |
3.3 砂体展布特征 | 第26-31页 |
3.3.1 砂体垂向发育特征 | 第26-28页 |
3.3.2 砂岩平面展布特征 | 第28-31页 |
第四章 油气成藏特征研究 | 第31-51页 |
4.1 烃源岩评价与油源分析 | 第31-34页 |
4.1.1 烃源岩特征 | 第31-33页 |
4.1.2 油源分析 | 第33-34页 |
4.2 储集层特征 | 第34-43页 |
4.2.1 岩性特征 | 第34-35页 |
4.2.2 物性特征 | 第35-37页 |
4.2.3 沉积微相及成岩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 第37-39页 |
4.2.4 储层评价 | 第39-40页 |
4.2.5 油水两相渗流特征 | 第40-43页 |
4.3 油气运移 | 第43-44页 |
4.3.1 裂缝对油气运移的作用 | 第43-44页 |
4.3.2 连通砂体对油气侧向运移的作用 | 第44页 |
4.3.3 油气充注方向 | 第44页 |
4.4 油藏类型及其特征分析 | 第44-51页 |
4.4.1 油层分布特征 | 第45-46页 |
4.4.2 油藏类型 | 第46-47页 |
4.4.3 成藏模式与主控因素 | 第47-51页 |
第五章 油水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 | 第51-70页 |
5.1 油水层的分布特征 | 第51-64页 |
5.1.1 典型井油水层特征 | 第51-58页 |
5.1.2 油水分布特征 | 第58-64页 |
5.2 油水分布主控因素及模式 | 第64-70页 |
5.2.1 主要富水类型及存在条件 | 第64页 |
5.2.2 油水分布主控因素 | 第64-66页 |
5.2.3 油水分布模式建立 | 第66-68页 |
5.2.4 油水分布预测 | 第68页 |
5.2.5 有利区预测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