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前言 | 第10-15页 |
| 1.1 选题依据 | 第10-11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2.1 对拉奥尼奇之后的硬地比赛提供借鉴意义 | 第11页 |
| 1.2.2 为我国体育专业网球运动队技战术的教学与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 第11页 |
| 1.2.3 为业余网球爱好者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参考意义 | 第11-12页 |
| 1.3 研究限制 | 第12页 |
| 1.4 文中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5页 |
| 1.4.1 文中相关技战术的名词解释 | 第12-13页 |
| 1.4.2 文中所涉及到的有关场地 | 第13-15页 |
| 2、文献综述 | 第15-21页 |
| 2.1 国内外发球技战术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2.2 国内外接发球技战术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 2.3 网球硬地场地的技战术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2.4 拉奥尼奇及其对手的身体形态 | 第18-21页 |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1-23页 |
| 3.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 3.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21页 |
| 3.2.2 录像观察法 | 第21-22页 |
| 3.2.3 数理统计法 | 第22页 |
| 3.2.4 比较分析法 | 第22页 |
| 3.2.5 逻辑分析法 | 第22-23页 |
| 4、结果与分析 | 第23-44页 |
| 4.1 发球阶段得失分情况分析 | 第23-24页 |
| 4.1.1 发球阶段得分情况分析 | 第23页 |
| 4.1.2 发球阶段失分情况分析 | 第23-24页 |
| 4.2 发球的技战术分析 | 第24-31页 |
| 4.2.1 发球的基本技术分析 | 第24-25页 |
| 4.2.2 发球成功率、赢球率和直得率的对比分析 | 第25-27页 |
| 4.2.3 发球落点分析 | 第27-28页 |
| 4.2.4 发球速度的对比分析 | 第28-29页 |
| 4.2.5 ACE球及双误的对比分析 | 第29-30页 |
| 4.2.6 ACE球的落点分析 | 第30-31页 |
| 4.3 发球后第三拍技战术的统计分析 | 第31-35页 |
| 4.3.1 第三拍得失分的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 4.3.2 第三拍击球方式及击球线路的统计分析 | 第32-33页 |
| 4.3.3 第三拍回球落点的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 4.3.4 第三拍上网次数及得失分的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 4.4 接发球阶段得失分情况分析 | 第35-36页 |
| 4.4.1 接发球阶段得分情况分析 | 第35页 |
| 4.4.2 接发球阶段失分情况分析 | 第35-36页 |
| 4.5 接发球的技战术分析 | 第36-41页 |
| 4.5.1 接发球的基本技术分析 | 第36-37页 |
| 4.5.2 接发球成功率、赢球率和直得率的对比分析 | 第37-38页 |
| 4.5.3 破发机会与破发成功率的对比分析 | 第38-39页 |
| 4.5.4 接发球回球线路的统计分析 | 第39-40页 |
| 4.5.5 接发球回球落点的统计分析 | 第40-41页 |
| 4.6 接发球后第四拍技战术分析 | 第41-44页 |
| 4.6.1 第四拍得失分的统计分析 | 第41页 |
| 4.6.2 第四拍击球方式的统计分析 | 第41-42页 |
| 4.6.3 第四拍回球线路的统计分析 | 第42页 |
| 4.6.4 第四拍回球落点的统计分析 | 第42-43页 |
| 4.6.5 第四拍上网次数及得失分的统计分析 | 第43-44页 |
| 5、结论与建议 | 第44-45页 |
| 5.1 结论 | 第44页 |
| 5.2 建议 | 第44-45页 |
| 6、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7、附件 | 第47-51页 |
| 8、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