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背景介绍 | 第9-10页 |
1.2 多核钼氧硫环状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0-20页 |
1.2.1 多核钼氧硫环状化合物前驱体的介绍 | 第10-13页 |
1.2.2 以磷酸根为阴离子模板配体的钼氧硫环状化合物 | 第13-15页 |
1.2.3 以多羧酸根为阴离子模板配体的钼氧硫环状化合物 | 第15-19页 |
1.2.4 钼氧硫环状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 第19-20页 |
1.3 本文的选题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1-31页 |
2.1 实验药品(试剂)和仪器 | 第21-22页 |
2.1.1 实验药品(试剂) | 第21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21-22页 |
2.2 测试方法 | 第22-23页 |
2.2.1 红外(IR) | 第22页 |
2.2.2 热重(TG) | 第22页 |
2.2.3 紫外可见(UV-vis) | 第22页 |
2.2.4 X-射线单晶衍射 | 第22页 |
2.2.5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22-23页 |
2.3 电化学性质测试 | 第23-24页 |
2.3.1 实验方法 | 第23页 |
2.3.2 预处理 | 第23-24页 |
2.3.3 样品溶液体系的配制 | 第24页 |
2.3.4 循环伏安曲线(CV) | 第24页 |
2.3.5 电催化测试 | 第24页 |
2.4 多核钼氧硫环状化合物的合成 | 第24-31页 |
2.4.1 前驱体的制备 | 第24-25页 |
2.4.2 化合物1[Mo_(20)-(PyD)_2]~(4-)的合成 | 第25页 |
2.4.3 化合物2[Mo_(12)-NapH]~(2-)的合成 | 第25-26页 |
2.4.4 化合物3[(Mo_8)_2-(Ox)_2]~(4-)的合成 | 第26页 |
2.4.5 化合物4[Mo_(10)-ThiP]~(2-)的合成 | 第26页 |
2.4.6 化合物5[Mo_(10)-(CinC)_2]~(4-)的合成 | 第26-31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1-56页 |
3.1 结构描述 | 第31-38页 |
3.1.1 化合物1[Mo_(20)-(PyD)_2]~(4-)的晶体结构 | 第31-32页 |
3.1.2 化合物2[Mo_(12)-NapH]~(2-)的晶体结构 | 第32-34页 |
3.1.3 化合物3[(Mo_8)_2-(Ox)2]~(4-)的晶体结构 | 第34-35页 |
3.1.4 化合物4[Mo_(10)-ThiP]~(2-)的晶体结构 | 第35-37页 |
3.1.5 化合物5[Mo_(10)-(CinC)_2]~(4-)的晶体结构 | 第37-38页 |
3.2 红外(IR)光谱分析 | 第38-40页 |
3.3 热重(TG)分析 | 第40-41页 |
3.4 紫外可见(UV-vis)光谱分析 | 第41-42页 |
3.5 X-射粉末衍射(XRD)分析 | 第42-43页 |
3.6 化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 第43-47页 |
3.6.1 化合物1[Mo_(20)-(PyD)_2]~(4-) | 第43-44页 |
3.6.2 化合物2[Mo_(12)-NapH]~(2-) | 第44-45页 |
3.6.3 化合物3[(Mo_8)_2-(Ox)_2]~(4-) | 第45-46页 |
3.6.4 化合物4[Mo_(10)-ThiP]~(2-) | 第46页 |
3.6.5 化合物5[Mo_(10)-(CinC)_2]~(4-) | 第46-47页 |
3.7 化合物在DMF中的电催化性质 | 第47-51页 |
3.7.1 稳定性测试 | 第47-48页 |
3.7.2 电催化性质测试 | 第48-51页 |
3.7.2.1 化合物1[Mo_(20)-(PyD)_2]~(4-) | 第48-49页 |
3.7.2.2 化合物2[Mo_(12)-NapH]~(2-) | 第49-50页 |
3.7.2.3 化合物3[(Mo_8)_2-(Ox)_2]~(4-) | 第50-51页 |
3.8 化合物在H_2O中的电催化性质 | 第51-55页 |
3.8.1 稳定性测试 | 第51-52页 |
3.8.2 电催化性质测试 | 第52-55页 |
3.8.2.1 化合物1[Mo_(20)-(PyD)_2]~(4-) | 第52-53页 |
3.8.2.2 化合物2[Mo_(12)-NapH]~(2-) | 第53-54页 |
3.8.2.3 化合物3[(Mo_8)_2-(Ox)_2]~(4-) | 第54页 |
3.8.2.3 空白对照实验 | 第54-55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结论及展望 | 第56-58页 |
4.1 结论 | 第56-57页 |
4.2 本文未完成的工作及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7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 | 第69-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