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热态气压成形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应用前景 | 第13-18页 |
1.2.1 轻合金热态气压成形技术 | 第13-17页 |
1.2.2 20号钢薄壁管高气压热成形技术 | 第17页 |
1.2.3 304不锈钢薄壁管高气压热成形技术 | 第17-18页 |
1.2.4 超高强钢薄壁管高气压热成形技术 | 第18页 |
1.3 薄壁管高气压热成形技术概述 | 第18-21页 |
1.3.1 薄壁管高气压热成形技术的基本思想 | 第18-19页 |
1.3.2 薄壁管高气压热成形技术的优缺点 | 第19-20页 |
1.3.3 薄壁管高气压热成形技术的研究前景 | 第20-21页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薄壁管高气压热成形试验机控制系统设计 | 第22-39页 |
2.1 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 | 第22-23页 |
2.2 热成形试验机控制系统的功能要求 | 第23-24页 |
2.3 自动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配置 | 第24-29页 |
2.3.1 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 | 第24-26页 |
2.3.2 控制系统的软件开发 | 第26-29页 |
2.4 基于PID算法的温度闭环控制 | 第29-32页 |
2.4.1 PID控制的结构和原理 | 第29-31页 |
2.4.2 温度闭环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 第31-32页 |
2.5 轴向推杆自动控制策略 | 第32-38页 |
2.5.1 轴向力的计算 | 第33-34页 |
2.5.2 轴向补料量的计算 | 第34-35页 |
2.5.3 轴向控制系统原理 | 第35-3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22MnB5热变形行为研究及本构方程的确定 | 第39-47页 |
3.1 金属热塑性变形理论 | 第39-40页 |
3.1.1 变形机理 | 第39-40页 |
3.1.2 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 | 第40页 |
3.2 热成型钢22MnB5热拉伸实验 | 第40-44页 |
3.2.1 试样制备及实验方案 | 第40-41页 |
3.2.2 热成型钢22MnB5流变应力曲线 | 第41-43页 |
3.2.3 高温流变行为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 第43-44页 |
3.3 本构方程的确定 | 第44-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薄壁管高气压热成形数值模拟 | 第47-61页 |
4.1 有限元方法简介 | 第47-48页 |
4.2 有限元模拟步骤 | 第48-49页 |
4.3 薄壁管高气压成形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9-52页 |
4.3.1 模具和管坯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49页 |
4.3.2 单元类型的确定 | 第49-50页 |
4.3.3 材料模型的定义 | 第50页 |
4.3.4 网格划分 | 第50-51页 |
4.3.5 接触条件的设定 | 第51页 |
4.3.6 施加载荷 | 第51-52页 |
4.4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2-60页 |
4.4.1 胀形温度对胀形性能的影响 | 第52-55页 |
4.4.2 通气时间对胀形性能的影响 | 第55-57页 |
4.4.3 不同部位应力应变状态分析 | 第57-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薄壁管高气压热成形实验研究 | 第61-77页 |
5.1 薄壁管高气压热成形实验原理 | 第61-63页 |
5.2 薄壁管高气压热成形实验设备组成 | 第63-67页 |
5.3 304不锈钢薄壁管高气压热成形实验 | 第67-72页 |
5.3.1 实验材料及尺寸 | 第67-68页 |
5.3.2 实验方案 | 第68页 |
5.3.3 胀形性能结果分析 | 第68-70页 |
5.3.4 胀形管坯力学性能分析 | 第70-71页 |
5.3.5 胀形件断口形貌分析 | 第71-72页 |
5.4 热成型钢薄壁管高气压热成形实验 | 第72-76页 |
5.4.1 实验材料及尺寸 | 第72-73页 |
5.4.2 实验方案 | 第73页 |
5.4.3 胀形性能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5.4.4 胀形件力学性能分析 | 第74-75页 |
5.4.5 胀形前后金相分析 | 第75-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