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1-13页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本文的实验环境 | 第12-13页 |
第2章 心肌细胞生理学与病理学基础 | 第13-25页 |
2.1 心脏解剖学基础 | 第13-15页 |
2.1.1 心脏解剖学结构基础 | 第13-14页 |
2.1.2 心脏电传导系统 | 第14-15页 |
2.2 心肌细胞电生理学 | 第15-19页 |
2.2.1 细胞膜的结构与物质转运 | 第15-16页 |
2.2.2 离子通过细胞膜的基本方式 | 第16-17页 |
2.2.3 心肌细胞的电活动 | 第17-19页 |
2.3 心电图 | 第19-21页 |
2.3.1 心电图的基本形成原理 | 第19-20页 |
2.3.2 典型的心电图 | 第20-21页 |
2.4 心肌细胞力学基础 | 第21-23页 |
2.4.1 肌细胞结构特征 | 第21-23页 |
2.4.2 心肌细胞收缩机制 | 第23页 |
2.5 短QT综合征病理简介 | 第23-2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左心室细胞模型实现 | 第25-53页 |
3.1 心肌细胞模型物理与数学基础 | 第25-27页 |
3.1.1 平衡电位 | 第25页 |
3.1.2 膜电位与膜电流 | 第25-26页 |
3.1.3 Hodgkin-Huxley模型及求解方法 | 第26-27页 |
3.2 心室肌细胞电生理模型 | 第27-31页 |
3.2.1 单细胞模型 | 第28页 |
3.2.2 兴奋传导模型 | 第28页 |
3.2.3 心电图数学模型 | 第28-29页 |
3.2.4 数值计算方法 | 第29-30页 |
3.2.5 心肌细胞相关术语 | 第30-31页 |
3.3 肌丝力学模型与耦合模型 | 第31-33页 |
3.3.1 肌丝力学模型 | 第31-32页 |
3.3.2 人心室肌细胞电学-力学耦合模型 | 第32-33页 |
3.4 左心室细胞电生理学模型实现与结果分析 | 第33-48页 |
3.4.1 单细胞电生理模型 | 第33-36页 |
3.4.2 一维心室肌纤维模型 | 第36-39页 |
3.4.3 理想二维心室的电传导计算模型 | 第39-48页 |
3.5 左心室单细胞电-力学耦合模型实现与结果分析 | 第48-52页 |
3.5.1 计算机模型 | 第48-49页 |
3.5.2 单细胞电-力学耦合模型的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49-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4章 短QT病理仿真实现与分析 | 第53-73页 |
4.1 短QT综合征数学模型 | 第53-56页 |
4.1.1 SQT1的数学模型 | 第53-55页 |
4.1.2 SQT2的数学模型 | 第55页 |
4.1.3 SQT3的数学模型 | 第55-56页 |
4.2 短QT综合征病理情况仿真实现 | 第56-72页 |
4.2.1 短QT综合征的计算机模型 | 第56-57页 |
4.2.2 SQT1仿真结果分析 | 第57-62页 |
4.2.3 SQT2仿真结果分析 | 第62-67页 |
4.2.4 SQT3仿真结果分析 | 第67-71页 |
4.2.5 短QT综合征病理仿真结果综合分析 | 第71-7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5.1 本研究的总结 | 第73-74页 |
5.2 本研究的展望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简介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