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变压器、变流器及电抗器论文--变压器:按作用性能分论文--整流变压器论文

整流变压器绕组漏磁计算及线圈结构优化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8-16页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第8-11页
    1.2 整流变压器漏磁场及环流损耗计算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1-15页
        1.2.1 漏磁计算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1-12页
        1.2.2 变压器环流损耗计算的研究现状第12-15页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第15-16页
第2章 变压器各种线圈及其换位方式简介第16-28页
    2.1 圆筒式(层式)线圈第16-17页
        2.1.1 线圈种类和适用范围第16页
        2.1.2 不满匝层的放置第16-17页
        2.1.3 线圈换位第17页
    2.2 螺旋式线圈第17-21页
        2.2.1 线圈种类和适用范围第17-18页
        2.2.2 单螺旋式线圈的换位第18-20页
        2.2.3 双螺旋式线圈的换位第20-21页
    2.3 连续式线圈第21-24页
        2.3.1 线圈种类和适用范围第21-22页
        2.3.2 所用导线第22页
        2.3.3 线段匝数的分数部分计算第22-24页
        2.3.4 连续式线圈的换位第24页
    2.4 纠结式线圈第24-28页
        2.4.1 线圈种类和适用范围第24-25页
        2.4.2 所用导线第25页
        2.4.3 线段匝数的分数部分第25页
        2.4.4 纠结方式第25-28页
第3章 变压器的漏磁场分析和有限元法介绍第28-36页
    3.1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第28-30页
        3.1.1 理想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第28-29页
        3.1.2 变压器实际的工作状态第29-30页
    3.2 有限元方法的简介第30-36页
        3.2.1 有限元单元法求解问题的的基本步骤第31-32页
        3.2.2 有限元法的种类第32-34页
        3.2.3 有限元法剖分第34-36页
第4章 计算软件的开发第36-54页
    4.1 整流变压器漏磁计算模型的建立第36-37页
    4.2 整流变压器环流损耗计算原理第37-45页
        4.2.1 每根导线中感应电势的求法第37-39页
        4.2.2 每根导线中电阻的求法第39-40页
        4.2.3 有限元—场路耦合法第40-43页
        4.2.4 有限元—电路混合法第43-44页
        4.2.5 整流变压器涡流损耗的计算原理第44-45页
    4.3 漏磁场计算软件的界面开发第45-54页
        4.3.1 文件第46-47页
        4.3.2 结构第47-51页
        4.3.3 生成模型第51-52页
        4.3.4 有限元分析第52页
        4.3.5 线圈计算第52页
        4.3.6 绘图第52-53页
        4.3.7 帮助第53-54页
第5章 软件的应用实例第54-65页
    5.1 双饼连续式线圈环流损耗计算第54-60页
        5.1.1 环流损耗的计算结果第55-57页
        5.1.2 线圈内部电流的变化规律第57-58页
        5.1.3 线圈高度对线圈端部电流的影响第58页
        5.1.4 匝数与环流损耗的关系第58-59页
        5.1.5 涡流损耗的计算第59-60页
    5.2 单螺旋式线圈的环流损耗第60-62页
        5.2.1 单螺旋式线圈环流损耗的传统计算公式第60-61页
        5.2.2 单螺旋式线圈环流损耗的软件计算第61-62页
    5.3 线圈结构优化第62-65页
        5.3.1 换位信息的填写第62-63页
        5.3.2 换位点对环流损耗的影响第63-64页
        5.3.3 线圈结构优化第64-65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65-67页
    6.1 本文总结第65-66页
    6.2 展望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网运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
下一篇:交流感应无刷励磁系统变频控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