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玉米病虫害论文--玉米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玉米抗丝黑穗病鉴定及不同菌种条件下主要性状遗传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9-18页
    1.1 玉米丝黑穗病及其危害第9-10页
        1.1.1 国外玉米丝黑穗病及其危害第9页
        1.1.2 我国玉米丝黑穗病及其危害第9-10页
    1.2 玉米抗丝黑穗病研究进展第10-15页
        1.2.1 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第10-11页
        1.2.2 玉米丝黑穗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第11-12页
        1.2.3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规律、抗性生理机制及防治措施第12-13页
        1.2.4 玉米丝黑穗病抗源鉴定与接种方法第13-14页
        1.2.5 玉米丝黑穗病抗性遗传第14-15页
    1.3 杂种优势及配合力研究进展第15-16页
        1.3.1 杂种优势研究概况第15-16页
        1.3.2 配合力研究进展第16页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6页
    1.5 主要研究内容第16-18页
        1.5.1 不同种质类型材料(自交系)及其所组配杂交种抗丝黑穗病鉴定第16页
        1.5.2 研究抗性不同自交系所组配的杂交组合各性状的遗传效应差异第16-17页
        1.5.3 研究不同世代玉米抗丝黑穗病的基因效应第17-18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8-22页
    2.1 供试材料及所属类群第18页
    2.2 试验设计第18-19页
    2.3 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组合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鉴定第19-20页
        2.3.1 菌种来源第19页
        2.3.2 种植方法第19页
        2.3.3 接种方法第19页
        2.3.4 病株率调查和评价第19-20页
    2.4 统计分析方法第20-22页
        2.4.1 杂种优势分析第20页
        2.4.2 配合力分析第20-21页
        2.4.3 世代平均值的遗传分析第21-22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22-50页
    3.1 玉米自交系及其杂交组合对丝黑穗的抗性评价第22-24页
        3.1.1 30份杂交组合及其11个亲本对丝黑穗病抗性评价第22-23页
        3.1.2 杂种F1代抗性与亲本血缘关系第23页
        3.1.3 杂种F1代抗性与其亲本抗性的相关分析第23-24页
    3.2 不同丝黑穗病菌种下杂种优势分析第24-28页
        3.2.1 主要农艺性状杂种优势分析第24-25页
        3.2.2 单株产量杂种优势分析第25-28页
    3.3 配合力分析第28-39页
        3.3.1 配合力方差分析第28页
        3.3.2 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第28-34页
        3.3.3 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效应第34-36页
        3.3.4 主要农艺性状特殊配合力效应第36-38页
        3.3.5 群体遗传参数估计第38-39页
    3.4 六个世代的遗传分析第39-50页
        3.4.1 不同世代的抗性表现第39-40页
        3.4.2 不同世代的抗性与亲本的关系第40-41页
        3.4.3 抗丝黑穗病遗传参数估计第41-43页
        3.4.4 六世代主要性状遗传分析第43-50页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第50-55页
    4.1 讨论第50-53页
        4.1.1 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遗传第50页
        4.1.2 玉米群体杂种优势模式与抗性杂交模式关系第50-51页
        4.1.3 玉米自交系的综合评价第51-52页
        4.1.4 杂交组合的特殊配合力效应第52页
        4.1.5 玉米各性状群体遗传参数第52页
        4.1.6 玉米各性状的模型测验第52-53页
    4.2 结论第53-55页
        4.2.1 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遗传第53页
        4.2.2 不同丝黑穗菌种条件下自交系配合力与杂种F1的杂种优势表现第53页
        4.2.3 各性状遗传参数和遗传模型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嘧菌酯对玉米的调控机理研究
下一篇:人参芽种直播排种器的理论分析及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