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 第8-9页 |
(一) 选题的背景 | 第8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8-9页 |
二、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9页 |
三、研究的创新 | 第9-10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一) 国内研究 | 第10-11页 |
(二) 国外研究 | 第11页 |
(三) 有关格萨尔影视方面的研究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对过去格萨尔王影视剧的再认识 | 第12-18页 |
一、当时的环境下,技术设施落后等原因 | 第12-13页 |
二、从影视艺术角度来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 第13-15页 |
(一) 人物性格特征不鲜明 | 第13页 |
(二) 语言和音乐方面不符合时代特色 | 第13-14页 |
(三) 缺乏浪漫主义色彩表现 | 第14页 |
(四) 情节编排不到位,节奏缓慢不符合整个史诗的基调 | 第14-15页 |
(五) 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与服装道具不符合历史真实 | 第15页 |
三、当下环境如何再认识 | 第15-17页 |
(一) 注重文化多元性,传达史诗精髓,与时代相结合 | 第15-16页 |
(二) 满足观众视觉听觉上的高要求 | 第16页 |
(三) 传达史诗的民族,框架适用范围 | 第16-17页 |
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改编《格萨尔》影视剧可行性研究 | 第18-28页 |
一、史诗《格萨尔》概述及文化价值分析 | 第18-20页 |
(一) 《格萨尔》概述 | 第18-19页 |
(二) 根据影视学基础理论观点和知识体系,分析格萨尔的价值和意 | 第19-20页 |
(三) 史诗中浓厚的神话色彩 | 第20页 |
二、《格萨尔》改编成影视作品共有的特性 | 第20-27页 |
(一) 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 | 第21-22页 |
(二) 跌宕起伏的情节,矛盾冲突突出 | 第22-23页 |
(三) 战争场面的运动性、画面性 | 第23-24页 |
(四) 雅俗共赏的大众性 | 第24-25页 |
(五) 符合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 | 第25-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果洛格萨尔的优势所在 | 第28-33页 |
一、史诗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 第28页 |
二、果洛草原是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核心区 | 第28-29页 |
三、发生在果洛地区《格萨尔》的故事 | 第29-30页 |
四、果洛格萨尔拍成影视剧的优势所在 | 第30-31页 |
(一) 神奇独特的《格萨尔》史诗部落 | 第30页 |
(二) 董氏英雄攻取吉祥宗 | 第30-31页 |
(三) 独一无二的风物遗迹 | 第31页 |
五、果洛草原上史诗中留下的赛马文化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果洛《格萨尔》影视摄制中应掌握的原则 | 第33-41页 |
一、《格萨尔》剧本的选择 | 第33-34页 |
二、选定恰当的内外场景及拍摄手法 | 第34页 |
三、借鉴圆光艺术中《格萨尔》的服饰道具 | 第34-35页 |
四、挑选好符合故事真实性的演员和所需要的角色 | 第35-37页 |
五、做好音乐音响的选择 | 第37-38页 |
六、史诗中的叙事结构 | 第38页 |
七、影视制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38-40页 |
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对神话史诗格萨尔改编成影视剧的创新建议 | 第41-47页 |
一、影视改编时重点突出民族性 | 第41-42页 |
二、注意改编时的语言运用 | 第42-43页 |
三、做好故事内容的取舍工作 | 第43-44页 |
四、掌握好故事在改编过程中的雅俗度 | 第44页 |
五、史诗中存在的宗教民俗文化与故事情节的有机结合 | 第44-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