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页 |
| 引言 | 第6-8页 |
| 第1章 研究对象 | 第8-10页 |
| 1.1 病例来源 | 第8页 |
| 1.2 病例选择 | 第8-10页 |
| 1.2.1 诊断标准 | 第8-9页 |
| 1.2.2 纳入标准 | 第9页 |
| 1.2.3 排除标准 | 第9-10页 |
| 第2章 研究方法 | 第10-13页 |
| 2.1 随机分组 | 第10页 |
| 2.2 治疗方法 | 第10页 |
| 2.2.1 基础治疗 | 第10页 |
| 2.2.2 治疗组 | 第10页 |
| 2.2.3 对照组 | 第10页 |
| 2.3 观察指标 | 第10-11页 |
| 2.3.1 安全性观测 | 第10页 |
| 2.3.2 疗效性观测 | 第10-11页 |
| 2.4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1-12页 |
| 2.4.1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 第11页 |
| 2.4.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 第11-12页 |
| 2.5 统计方法 | 第12-13页 |
| 第3章 治疗结果 | 第13-17页 |
| 3.1 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 第13页 |
| 3.2 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 | 第13页 |
| 3.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尿酸比较 | 第13-14页 |
| 3.4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 第14页 |
| 3.5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比较 | 第14-15页 |
| 3.6 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谷丙转氨酶的比较 | 第15-16页 |
| 3.7 不良反应记录 | 第16-17页 |
| 讨论 | 第17-25页 |
| 1 中医对痛风的研究 | 第17-19页 |
| 1.1 历代医家对痛风的认识 | 第17-18页 |
| 1.2 现代医家对痛风的认识 | 第18-19页 |
| 2 西医对痛风的认识 | 第19-20页 |
| 2.1 尿酸升高原因 | 第19-20页 |
| 2.2 痛风的临床分期 | 第20页 |
| 3 导师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及学术思想 | 第20-21页 |
| 4 对六味痛风饮的方药分析 | 第21-24页 |
| 4.1 组成 | 第21页 |
| 4.2 组方分析 | 第21-22页 |
| 4.3 现代药理分析 | 第22-24页 |
| 5 对照组药物的选择与意义 | 第24页 |
| 6 六味痛风饮的临床疗效结果分析 | 第24-25页 |
| 结论 | 第25-26页 |
| 结语 | 第26-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7-30页 |
| 综述 | 第30-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 研究成果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