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4页 |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1.2.1 继电保护的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 1.2.2 继电保护隐藏故障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3 继电保护隐藏故障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2-14页 |
| 2 继电保护关键环节的隐藏故障分析 | 第14-24页 |
| 2.1 引言 | 第14页 |
| 2.2 继电保护关键环节的隐藏故障机理与特征 | 第14-19页 |
| 2.2.1 继电保护系统的隐藏故障 | 第14-18页 |
| 2.2.2 继电保护系统测量回路中的隐藏故障 | 第18页 |
| 2.2.3 继电保护系统整定过程中的隐藏故障 | 第18-19页 |
| 2.3 继电保护隐藏故障的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 2.3.1 继电保护隐藏故障的概率分析方法 | 第19-21页 |
| 2.3.2 继电保护装置自检与外部监测方法 | 第21-22页 |
| 2.3.3 基于扰动的隐藏故障诊断数据获取方法 | 第22-23页 |
| 2.3.4 基于软件传感器的隐藏故障诊断数据获取途径 | 第23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3 基于相邻线路拓扑关系的测量回路隐藏故障诊断方法 | 第24-41页 |
| 3.1 引言 | 第24页 |
| 3.2 相邻线路保护装置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 第24-25页 |
| 3.3 复杂网络中相邻保护装置测量值之间关系式的推导 | 第25-30页 |
| 3.3.1 含有助增支路的网络 | 第25-28页 |
| 3.3.2 含有外汲支路的网络 | 第28-30页 |
| 3.4 门槛值分析 | 第30-32页 |
| 3.5 不同保护装置测量值不同步的处理方法 | 第32-33页 |
| 3.6 算例分析 | 第33-40页 |
| 3.6.1 含有助增支路网络的仿真 | 第33-38页 |
| 3.6.2 含有外汲支路网络的仿真 | 第38-40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4 后备保护的分支系数校核方法 | 第41-48页 |
| 4.1 引言 | 第41页 |
| 4.2 含分支系数的整定过程分析 | 第41-42页 |
| 4.3 分支系数的具体选取对继电保护的影响 | 第42-43页 |
| 4.4 分支系数校核方法 | 第43-45页 |
| 4.5 算例分析 | 第45-47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5 继电保护命令出口控制压板监测方法及应用 | 第48-60页 |
| 5.1 引言 | 第48页 |
| 5.2 硬压板监测原理 | 第48-51页 |
| 5.3 基于监测装置的压板位置智能校核方法 | 第51-59页 |
| 5.3.1 智能校核的基本思想 | 第51-52页 |
| 5.3.2 一次元件——压板位置关联规则库的生成 | 第52-55页 |
| 5.3.3 站内一次元件状态、运行方式的搜索模型 | 第55-59页 |
| 5.4 应用实例 | 第59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 6.1 主要结论 | 第60-61页 |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 附录 | 第67页 |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7页 |
|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国家发明专利 | 第67页 |
| C.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