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叙事的力量--以《感动中国》为例谈典型人物影像叙事创作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引言 | 第7-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7-9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7-8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9-11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3 研究理论基础 | 第11-16页 |
1.3.1 叙事学的背景与框架 | 第11-13页 |
1.3.2 影像叙事学概观 | 第13-16页 |
第2章 典型人物报道影像叙事概述 | 第16-23页 |
2.1 典型人物的定义 | 第16-17页 |
2.2 典型人物报道的发展及其特征 | 第17-20页 |
2.3 典型人物影像叙事的类型 | 第20-23页 |
2.3.1 纪录片 | 第20页 |
2.3.2 电视系列片 | 第20-21页 |
2.3.3 电视新闻栏目 | 第21-23页 |
第3章 《感动中国》影像叙事创作 | 第23-40页 |
3.1 节目简介及特点 | 第23-28页 |
3.2 节目叙事特征 | 第28-31页 |
3.2.1 画面语言刺激观众视觉快感 | 第28-29页 |
3.2.2 有声语言抓住观众“同情心” | 第29-30页 |
3.2.3 叙事人称的转换丰富故事的完整性 | 第30-31页 |
3.3 节目叙事视角 | 第31-34页 |
3.3.1 主持人式的全知视角 | 第32-33页 |
3.3.2 人物采访式的限知视角 | 第33-34页 |
3.4 节目叙事结构 | 第34-35页 |
3.5 节目叙事符号 | 第35-40页 |
3.5.1 镜头内部场面调度 | 第35-37页 |
3.5.2 影像捕捉细节 | 第37页 |
3.5.3 同期声营造观众现场感 | 第37-38页 |
3.5.4 解说词巧设悬念 | 第38-40页 |
第4章 典型人物报道影像叙事策略的创新 | 第40-44页 |
4.1 营造“第二现场”,增强叙事真实性 | 第40-41页 |
4.2 合理让渡叙事视角,增强叙事完整性 | 第41-42页 |
4.3 注重与受众的文本互动,巧设悬念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附录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