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8页 |
1.1 现象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16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1.3 相关概念的定义 | 第17-18页 |
1.3.1 历史环境 | 第17-18页 |
1.3.2 再生叙事 | 第18页 |
1.3.3 叙事时空 | 第18页 |
1.3.4 时空结构 | 第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8-19页 |
1.4.2 类型分析法 | 第19页 |
1.4.3 对比演绎法 | 第19页 |
1.4.4 实地调研法 | 第19页 |
1.4.5 社会历史方法 | 第19页 |
1.5 文献综述 | 第19-27页 |
1.5.1 建筑、城市及历史环境的叙事性研究 | 第19-22页 |
1.5.2 历史环境的可持续性转变 | 第22页 |
1.5.3 叙事学及小说空间叙事的转变 | 第22-24页 |
1.5.4 历史环境再生之叙事时空 | 第24-27页 |
1.6 论文研究框架 | 第27-28页 |
第2章 小说叙事与历史环境再生的理论发展及其关联 | 第28-46页 |
2.1 小说叙事理论概述 | 第28-34页 |
2.1.1 小说与社会、哲学的渊源 | 第28-30页 |
2.1.2 小说叙事理论的发展与转向 | 第30-33页 |
2.1.3 小说叙事发展的特征表现 | 第33页 |
2.1.4 小结 | 第33-34页 |
2.2 历史环境理论概述 | 第34-42页 |
2.2.1 历史环境认知范围的转变 | 第34-36页 |
2.2.2 历史环境保护方法的转变 | 第36-39页 |
2.2.3 历史环境保护原则的转变 | 第39-42页 |
2.2.4 小结 | 第42页 |
2.3 二者的关联性 | 第42-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3章 历史环境再生之线性时空叙事 | 第46-63页 |
3.1 传统小说之线性时空叙事结构 | 第46-48页 |
3.1.1 线性时间与封闭因果 | 第46-47页 |
3.1.2 故事时间与话语时间 | 第47-48页 |
3.1.3 小结 | 第48页 |
3.2 历史环境再生之线性时空叙事结构 | 第48-62页 |
3.2.1 线性时空叙事结构之定义 | 第48-49页 |
3.2.2 线性时空叙事结构之模式 | 第49-61页 |
3.2.3 线性时空叙事结构之特征 | 第61-6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4章 历史环境再生之并置时空叙事 | 第63-87页 |
4.1 现代小说之并置时空叙事结构 | 第63-67页 |
4.1.1“并置空间,弱化时间” | 第63-65页 |
4.1.2“并置时间,凸显空间” | 第65-66页 |
4.1.3 小结 | 第66-67页 |
4.2 历史环境再生之并置时空叙事结构 | 第67-86页 |
4.2.1 并置时空叙事结构之定义 | 第67页 |
4.2.2 并置时空叙事结构之模式 | 第67-85页 |
4.2.3 并置时空叙事结构之特征 | 第85-8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第5章 历史环境再生之拼贴时空叙事 | 第87-105页 |
5.1 后现代小说之解构时空叙事结构 | 第87-91页 |
5.1.1“解构时间,网络空间” | 第87-88页 |
5.1.2“解构空间,消弥时间” | 第88-90页 |
5.1.3 小结 | 第90-91页 |
5.2 历史环境再生之拼贴时空的叙事结构 | 第91-104页 |
5.2.1 拼贴时空叙事结构之定义 | 第91页 |
5.2.2 拼贴时空叙事结构之模式 | 第91-103页 |
5.2.3 拼贴时空叙事结构之特征 | 第103-10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第6章 时空叙事的思维策略及其实例运用 | 第105-120页 |
6.1 历史环境再生之时空叙事的思维策略 | 第105-106页 |
6.2 实际案例分析 | 第106-119页 |
6.2.1 里斯本Palacio Belmonte扩建项目 | 第106-110页 |
6.2.2 广州南粤先贤馆扩建项目 | 第110-115页 |
6.2.3 广州大仙庙修复项目 | 第115-119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结论 | 第120-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附件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