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问题 | 第10-11页 |
三、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四、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五、研究的思路 | 第12页 |
六、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概述 | 第13-20页 |
一、三款软件的介绍 | 第13-15页 |
(一)几何画板 | 第13-14页 |
(二)玲珑画板 | 第14-15页 |
(三)Hawgent皓骏 | 第15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第3章 三款软件的对比分析 | 第20-34页 |
一、共性研究 | 第20-22页 |
(一)动态性 | 第20-21页 |
(二)直观性 | 第21-22页 |
(三)数学性 | 第22页 |
二、个性研究 | 第22-32页 |
(一)界面设计 | 第22-27页 |
(二)操作方式 | 第27-30页 |
(三)呈现方式 | 第30-32页 |
三、对比结论 | 第32-34页 |
第4章 动态数学软件使用的理论研究 | 第34-46页 |
一、动态数学软件应用的主要理论基础 | 第34-36页 |
(一)数学多元表征 | 第34页 |
(二)TPACK | 第34-36页 |
二、动态数学软件课件设计与制作原则 | 第36-40页 |
(一)科学与实用相结合原则 | 第37页 |
(二)具体与抽象相结合原则 | 第37-39页 |
(三)数与动图相结合原则 | 第39-40页 |
三、动态数学软件使用原则 | 第40-42页 |
(一)适用性原则 | 第40-41页 |
(二)适度性原则 | 第41-42页 |
(三)适时性原则 | 第42页 |
四、动态数学软件使用策略 | 第42-46页 |
(一) 多元联系动态化策略 | 第42-44页 |
(二) 认知过程视觉化策略 | 第44页 |
(三) 认知结果明辨化策略 | 第44-46页 |
第5章 动态数学软件融入教学的实证研究 | 第46-70页 |
一、实验方案设计 | 第46-47页 |
(一) 实验目的 | 第46页 |
(二) 实验假设 | 第46页 |
(三) 实验对象 | 第46页 |
(四) 实验变量 | 第46-47页 |
(五) 变量控制 | 第47页 |
(六) 实验方法 | 第47页 |
(七)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二、实验数据分析及结果 | 第47-70页 |
(一) 前后测问卷的基本情况 | 第48页 |
(二) 学习成绩前测分析 | 第48页 |
(三) 学习成绩后测分析 | 第48-49页 |
(四) 对数学教师与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49-70页 |
第6章 动态数学软件整合基本初等函数教学的课例研究 | 第70-84页 |
一、课例研究背景 | 第70页 |
二、教学设计 | 第70-78页 |
三、片段实录与反思品评 | 第78-84页 |
第7章 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 第84-86页 |
一、研究结论 | 第84页 |
二、研究反思 | 第84-85页 |
三、研究展望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附录1 | 第90-93页 |
附录2 | 第93-96页 |
附录3 | 第96-98页 |
附录4 | 第98-100页 |
附录5 | 第100-101页 |
附录6 | 第101-102页 |
附录7 | 第102-103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