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1.3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方法与路线 | 第13-15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2.2 研究路线 | 第13-15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1.3.3 文献综述小结 | 第18-19页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19-20页 |
1.4.1 创新点 | 第19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基础理论 | 第20-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1.1 流通 | 第20-21页 |
2.1.2 流通效率 | 第21-22页 |
2.1.3 经济增长 | 第22页 |
2.1.4 区域经济增长 | 第22页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2-26页 |
2.2.1 流通理论 | 第22-23页 |
2.2.2 效率理论 | 第23-24页 |
2.2.3 经济增长理论 | 第24-26页 |
第3章 流通效率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 第26-33页 |
3.1 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 第26-28页 |
3.1.1 生产要素 | 第26-27页 |
3.1.2 全要素生产率 | 第27-28页 |
3.2 流通效率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 第28-29页 |
3.3 流通效率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 | 第29-33页 |
3.3.1 带动技术进步 | 第29页 |
3.3.2 引导消费领域健康发展 | 第29-31页 |
3.3.3 带动高级技术人员就业 | 第31页 |
3.3.4 加速区域产业融合 | 第31-32页 |
3.3.5 加速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分配 | 第32页 |
3.3.6 为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必要条件 | 第32-33页 |
第4章 流通效率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分析 | 第33-49页 |
4.1 构建意义 | 第33页 |
4.2 构建流通效率评价体系的原则 | 第33-34页 |
4.2.1 科学性原则 | 第33页 |
4.2.2 典型性原则 | 第33页 |
4.2.3 可操作性原则 | 第33-34页 |
4.2.4 系统性原则 | 第34页 |
4.3 流通效率的影响因素 | 第34-35页 |
4.4 流通效率评价体系的指标选取 | 第35-37页 |
4.4.1 流通规模 | 第35页 |
4.4.2 流通市场环境 | 第35-36页 |
4.4.3 流通基础设施 | 第36页 |
4.4.4 信息化程度 | 第36-37页 |
4.5 因子模型构建 | 第37-38页 |
4.6 流通效率评价体系构建实证分析——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 第38-49页 |
4.6.1 数据标准化 | 第39-42页 |
4.6.2 因子分析 | 第42-46页 |
4.6.3 实证分析结论 | 第46-49页 |
第5章 流通效率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 第49-56页 |
5.1 模型构建 | 第49页 |
5.2 数据来源 | 第49-50页 |
5.3 实证分析 | 第50-55页 |
5.3.1 单位根检验 | 第50-51页 |
5.3.2 协整检验 | 第51-52页 |
5.3.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52-53页 |
5.3.4 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 | 第53-54页 |
5.3.5 方差分解 | 第54-55页 |
5.4 实证结果小结 | 第55-56页 |
第6章 政策建议 | 第56-58页 |
6.1 扩大流通规模 | 第56页 |
6.2 改善流通市场环境 | 第56页 |
6.3 提升流通业基础设施建设 | 第56页 |
6.4 加强流通业与现代科技结合 | 第56-57页 |
6.5 加强区域交流合作 | 第57页 |
6.6 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