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土、砖、石、竹、木结构论文--竹、木结构论文--木结构论文

广西三江侗族木构建筑的符号学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2 研究对象第12-13页
    1.3 研究目的第13页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5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6 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第18-20页
第二章 符号学与建筑符号学概述第20-24页
    2.1 符号定义的界定第20-21页
    2.2 符号学第21-22页
    2.3 建筑符号学第22页
    2.4 符号与传承第22-24页
第三章 广西三江侗族木构建筑的符构解读第24-35页
    3.1 原生态地质环境第24-25页
    3.2 社会人文环境第25-30页
        3.2.1 干栏式房屋的构造第26-28页
        3.2.2 风雨桥的构造第28-30页
    3.3 三江侗族木构建筑与当地人群的关联第30-35页
第四章 广西三江侗族木构建筑的符义解读第35-45页
    4.1 干栏式房屋“和符号”的解读第35-39页
        4.1.1 外部形态上的“架空”——人与自然的和谐第35-36页
        4.1.2 内部形义上的“人畜和居”——人与动物的和谐第36-38页
        4.1.3 居住关系上的“宽廊合用”——人与人的和谐第38-39页
    4.2 风雨桥“生符号”的解读第39-45页
        4.2.1 人地“衔接”——生活的交流相通第39-40页
        4.2.2 内外“衔接”——生计的交流相通第40-42页
        4.2.3 阴阳“衔接”——生命的交流相通第42-45页
第五章 广西三江侗族木构建筑的符用解读第45-55页
    5.1 干栏式房屋的“符用”第45-48页
        5.1.1 干栏式房屋的来源第45-46页
        5.1.2 干栏式房屋的功用第46页
        5.1.3 干栏式房屋的效果呈现第46-48页
    5.2 风雨桥的“符用”第48-55页
        5.2.1 风雨桥的来源第48-49页
        5.2.2 风雨桥的功用第49-52页
        5.2.3 风雨桥的效果呈现第52-55页
第六章 广西三江侗族木构建筑符号的悖论与前瞻第55-63页
    6.1 广西三江侗族木构建筑符号的悖论第55-59页
        6.1.1 “一与多”——符号的“独特性与普及性”的悖论第55-56页
        6.1.2 “变与不变”——建筑的“外在符号性与内在实用性”的悖论第56-59页
    6.2 广西三江侗族木构建筑符号的前瞻第59-63页
        6.2.1 对三江侗族木构建筑“内在符号”的保留第60-61页
        6.2.2 对三江侗族木构建筑“外在符号”的转接第61-63页
总结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致谢第68-6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源数据的西安市社区康体设施可达性研究
下一篇:广西亚热带植物园核心区改造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