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先锋作家创作转型的考察依据 | 第10-16页 |
·“先锋”与“先锋派”、“先锋作家”概念的界定 | 第10-11页 |
·中国先锋小说创作的历史寻踪 | 第11-14页 |
·先锋作家转型向度的选择与依据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先锋作家创作转型的原因探源 | 第16-26页 |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与时代审美的转变 | 第16-18页 |
·“影响的焦虑”——先锋文学的“新传统” | 第18-19页 |
·穿越“形式”与“历史”的迷思 | 第19-23页 |
·历史的避难所——无法言说的现实 | 第19-21页 |
·当下尺度的缺失——时间之外的精神空洞 | 第21-22页 |
·“当代”的意义诱惑——重返传统与现实 | 第22-23页 |
·创作心态成熟的主观要求 | 第23-26页 |
第三章 先锋作家创作转型的典型向度 | 第26-42页 |
·余华:无尽接近“真实”之路 | 第26-31页 |
·余华“现实主义”转向的文本特征 | 第26-29页 |
·余华的“怪诞现实主义”——“真实”与“虚伪”的辩证法 | 第29-31页 |
·格非:重建传统的努力 | 第31-37页 |
·格非“转型”的独特性 | 第32-33页 |
·格非“转型”中的坚守——重建与中国古典传统的关系 | 第33-35页 |
·历史与伦理——“乌托邦”之旅的叙事向度 | 第35-37页 |
·北村:终极皈依的追寻 | 第37-42页 |
·精神先锋——北村后期叙事的革新姿态 | 第37-38页 |
·传统的复归——北村叙事转型的外在表征 | 第38-40页 |
·信仰与现实之间——北村叙事转型的内在缺失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