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财政、国家财政论文--中国财政论文--财政收入、支出论文--税收论文

关于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思考--以宜春地税为例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1 绪论第12-20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2-14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4-18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4-15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5-18页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8-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19页
    1.4 创新点与不足第19-20页
        1.4.1 本文的创新点第19页
        1.4.2 本文的不足第19-20页
2 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理论概述第20-30页
    2.1 税收信用的相关概念第20-24页
        2.1.1 信用第20-21页
        2.1.2 税收信用第21-23页
        2.1.3 税收信用等级管理制度第23-24页
    2.2 税收信用的主要依据第24-27页
        2.2.1 契约论第24-25页
        2.2.2 博弈论理论第25-26页
        2.2.3 公共选择理论第26页
        2.2.4 税收债务债权关系理论第26-27页
    2.3 税收信用的影响因素第27-30页
        2.3.1 法律因素第27-28页
        2.3.2 道德因素第28页
        2.3.3 纳税服务环境因素第28-29页
        2.3.4 税收行政管理制度因素第29-30页
3 宜春地税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问题及成因第30-36页
    3.1 宜春地税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问题第30-34页
        3.1.1 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队伍匮乏第31-32页
        3.1.2 纳税人需求与税收信息化现状不对称第32页
        3.1.3 纳税信用评定基础工作不扎实第32-33页
        3.1.4 宣传纳税信用评定结果不到位第33页
        3.1.5 纳税信用缺乏广泛应用性第33页
        3.1.6 纳税信用管理缺乏信息化支撑第33页
        3.1.7 纳税信用缺乏动态化管理第33-34页
        3.1.8 税收信息综合治税平台有待进一步健全第34页
    3.2 宜春地税税收信用体系建设问题的成因第34-36页
        3.2.1 未有正确的纳税观念,纳税意识淡薄第34页
        3.2.2 制度漏洞给不诚信纳税创造了条件第34页
        3.2.3 大环境的不健全影响了纳税信用的健全第34-35页
        3.2.4 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缺乏通盘规划第35-36页
4 国外纳税信用典型借鉴第36-40页
    4.1 国外纳税信用评价和应用模式第36-38页
        4.1.1 美国纳税信用体系第36-37页
        4.1.2 英国纳税信用体系第37-38页
    4.2 启示第38-40页
        4.2.1 完善税收法律法规保障第38-39页
        4.2.2 建立完善信息共享机制第39页
        4.2.3 充分发挥中介作用第39页
        4.2.4 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第39-40页
5 加强地税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第40-48页
    5.1 建立健全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第40-41页
        5.1.1 加快纳税信用立法步伐第40页
        5.1.2 完善纳税信用评价制度第40-41页
    5.2 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第41-42页
        5.2.1 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体系第41页
        5.2.2 加强法律建设规范信用行为第41页
        5.2.3 建立完善符合社会实际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第41-42页
    5.3 提升税收信用体系建设的普遍认同度第42-43页
        5.3.1 强化观念,提高税收信息化意识第42页
        5.3.2 明确税收信用体系建设定位第42页
        5.3.3 加强税收文化建设第42-43页
    5.4 引导第三方信用中介机构发展第43-44页
        5.4.1 发展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第43页
        5.4.2 推动本地信用服务机构发展及自助服务第43-44页
        5.4.3 加强对支撑服务和推动信用信息社会化服务第44页
        5.4.4 建立违规处罚、责任追究和市场退出制度第44页
    5.5 建立纳税信用信息联动应用机制第44-45页
        5.5.1 建立纳税人主动申请评定机制第44-45页
        5.5.2 建立完善纳税信用信息联动应用机制第45页
        5.5.3 健全纳税信用奖惩机制第45页
    5.6 进一步完善纳税信用评价制度第45-46页
        5.6.1 扩大纳税信用等级评定的指标范围第45页
        5.6.2 指标范围评价指标要有层次第45-46页
        5.6.3 增加否决性指标第46页
    5.7 建立完善税收信息化综合治税网络平台第46-48页
        5.7.1 建立完善税收信息化综合治税平台第46页
        5.7.2 建立完善各级政府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第46-47页
        5.7.3 建立完善征管数据交换网络平台第47-48页
6 结论第48-49页
    6.1 研究结论第48页
    6.2 前景展望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致谢第51-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大数据视角我国自然人税收征管体制的构建
下一篇:SN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